北市「爱心餐食补给站」疫情间使用率大减 议员批政策效益低

疫情重创民众生计,急需社福资源挹注,但北市议员王欣仪质疑,社会局政策虽立意良善,但实际施行却如一滩死水,没发挥作用。(本报资料照片)

新冠疫情肆虐全台,民众生计大受影响,不少善心人士发起爱心待用餐活动,但北市爱心餐食服务,疫情间使用率却不增反减,让北市议员王欣仪质疑,政策犹如一滩死水,未能充份发挥功。北市社会局对此坦言,前一波疫情社区确诊频传,确实冲击弱势家户,因此社会局在疫情间采取提供多元餐食服务,并致力提高合作店家数。

王欣仪指出,目前北市爱心餐食补给站的合作店家,含小吃店、便当店仅有55间,其中大安、大同区的合作店家各只有1家,文山、万华区各只有2家。今年1至6月,北市爱心餐食补给站发放餐券为1700张,相较前两年每月平均2100张餐卷,减少近2成。

王欣仪质疑,餐卷减少的主因在于,市府未能开拓餐食供给能量,原配合的部份爱心店家因疫情歇业,导致餐食供应跟着断链,让有需求的急难市民身陷水火。此外,今年「多元实物银行盛食交流平台」领取食材人数也与过往相差无几,无显著增加。

王举新北为例,新北市府不仅和4大超商及连锁餐饮业者合作推出「幸福保卫站」,近日又整合跨局处与民间资源推出新北「好日子爱心大平台待用餐平台」,预计号召1000家餐饮店家,协助20万人获得三餐温饱,建议北市参考新北作法。

对此,北市社会局社工科长陈怡如指出,因疫情影响许多店家歇业或不提供内用餐点,并且大多数的家户也都习惯在家自行料理餐食,除原有的爱心餐食补给站之外,也充份运用「实物银行及盛食交流平台」,将市场摊商捐助新鲜未卖出的食材、民生物资等媒合给有需求的家户,且市府也提供大卖场礼券及便利超商商品券,提供弱势家户可以自行前往购买所需的食物。

陈怡如强调,最重要的是公私协力,结合民间团体社工及邻里长的串联,将物资资源以最有效率地派送到社区内的弱势家户,且北市也正研拟讨论无接触的便当机,降低疫情传染的风险。

最后,社会局将与社区内的友善合作店家合作,增加爱心商家的布点,目前也与八方云集及胡须张等连锁店家讨论合作方案,让弱势家户可以多元的选择,帮助与陪伴弱势家户一同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