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 高歐美7倍

台北医学大学发现国人尿液塑化剂代谢物浓度高于许多欧美国家,外带食物常用塑胶袋是原因之一。记者胡经周/摄影

国卫院与台北医学大学营养学院食品安全学系合作研究发现,国人体内塑化剂浓度含量高于许多先进国家二到七倍,食安专家表示,外食族应避免使用塑胶袋或纸碗装热汤,食物应去除包裹的保鲜膜再微波,避免暴露在过多的塑化剂环境中。

台北医学大学食品安全系副教授廖凯威说,二○一一年国内发生塑化剂事件后,政府加强稽查食品添加物,该研究于二○一三至二○一六年,共搜集年龄介于七至九十七岁全年龄的二千位民众尿液,分析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代谢物浓度。

研究发现,塑化剂代谢物浓度高于许多其他先进国家,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DEHP,部分代谢物浓度甚至是美国、加拿大、德国的二到七倍。

廖凯威说,食安风险不只病原菌与急性毒,还包括塑化剂等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又称为「环境荷尔蒙」,容易影响性荷尔蒙、甲状腺素、胰岛素等正常荷尔蒙作用,尤其是对生殖系统方面,例如降低睾丸功能、干扰月经周期、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增加不孕与癌症风险。

塑化剂代谢所需时间不长、只要几天,而与国卫院合作调查数据显示,民众日常暴露于塑化剂的情形非常普遍,如不沾锅涂层磨损却舍不得换,或经常使用塑胶袋和纸碗装热汤、食物包裹保鲜膜微波等。

纸类免洗餐具大部分都是复合材质,通常在纸浆外层加上防水、防油的塑胶膜及萤光增白剂等,这些外带纸盒暗藏内分泌危机,食物温度愈高,塑胶释放有害物质的风险就愈高,建议民众减少使用。

台北医学大学营养学院院长谢荣鸿表示,全球有十分之一人口因食品污染而罹病,而有超过二百种疾病是食物污染所引起、有百分之四十的食因性疾病(食物中毒)发生在五岁以下儿童,可见食物污染问题严重,但除了感染物、微生物、农药外,民众更应该重视内分泌干扰物质。

今天是「世界食品安全日」,如何减少暴露内分泌干扰物质?北医大食安中心副主任萧伊伦说,平时不使用有损伤的美耐皿餐具及不沾锅涂层接触食物,并减少使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材质餐具盛装热食,也建议民众自备环保餐具,正确使用与食材接触的容器与厨具、减少环境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