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狂潮 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

《从郁金香到比特币的泡沫狂欢: 大宗商品市场400年投机史》作者/托尔斯登.丹宁出版社/大写

QR Code

工商书房 热门文章

English英文线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柏.席勒(Robert Shiller)在他的著作《非理性繁荣》中提到,如果你身在泡沫中,就不可能看到泡沫和预估它何时会破灭。只有事后才会发现。但是,从2011年前不到1美元开始飙涨,到了2017年12月重挫将近80%,正式的结论已经确定了:比特币狂潮是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17世纪的郁金香热原本令史上其他金融市场泡沫为之逊色,但相较于比特币狂潮,郁金香热也相形失色。

投资人也许会感到安慰,因为重挫80%在加密货币圈并不罕见。过去五年来,比特币的价值腰斩过三次,重挫逾25%多达16次,却在2018年涨到新高。回想一下…你花了多少年才补回网路泡沫造成的损失?以那斯达克指数来计算,平均需要15年!过去在加密货币圈,损失回补的速度快得多。

2013年是比特币动荡的一年。而Mt. Gox劫案差一点导致加密货币的终结。

若以百比分来说,2013年比特币的跌幅几乎相当于2018年的跌幅。价格从几美元一路升到超过1,200美元,然后重挫。2013年4月,比特币价格一夜之间从230美元跌到67美元,短短12小时即大跌70%花了七个月价格才回升。4月之后,比特币价格在100到120美元附近徘徊,直到同年11月,价格忽然飙升至1,200美元。但是12月时价格却又跌掉将近一半。

2013年12月崩盘后又发生Mt.Gox交易所的丑闻,使得价格回升的路更漫长。比特币从1月到2月稳定上扬,然后因为Mt.Gox劫案,价格又从880美元下挫近50%,跌破500美元。

2013到2014年间价格不稳定的波动产生的其中一个结果,就是加密货币交易圈的流行语,这是一种由热爱加密货币的人所发展出来的特别用语。其中「HODL」可能是币圈最为熟知的。在2013年价格大跌时,有个暱称叫做「GameKyuubi」的人,显然是喝醉后在比特币的论坛中写下「I AM HODLING」(我仍持有),但是他把holding拼错而写成hodling。这位使用者在贴文中想表达的是,就算价格大跌,他仍选择持有比特币。这则贴文被疯传,而#HODL后来被解读成「Hold On for Dear Life」(死也不放),对应的是每一位长期投资人都认同的「买进并持有」的投资策略。

现今的加密货币用语非常多样化,许多新词和术语和传统字面上的意思相去甚远。有些缩写字组成的用语,例如mooning(登月)、fudding(恐惧、不确定、怀疑)、ADDY(加密钱包位址)、JOMO(错过的喜悦)、BTFD(低价抄底)、DYOR(自己做研究),其他用语还有很多。但是HODL是最多人使用的用语,几乎所有加密货币投资人都能认同。

我们要如何理解比特币超越一般的飙涨和破灭?比特币的成立原本是为了重新分配价值,以及将钱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转给人们,任何人都能成为银行、付款服务或放款者,但是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同时也成了洗钱和资本外逃的漏洞。由于法规管制程度很低,可疑的经济活动也开始使用加密货币。2017年,自动化资讯交易的实施导致最后一刻的恐慌,因为这是针对自动化资讯交易的全球化的标准,目标是打击逃税者。新的系统提供非居民金融帐户资讯,与帐户持有者居住国的税务当局资料交换。2017年9月时首次进行这样的资料交换,但是100多个司法单位中大部分,直到2018年1月1日才建置这个系统。

更多摘文详见:

bit.ly/3KrUc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