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促增收,华农团队赴河源义合镇推广育秧新技术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党员代表组成“绿野农耕调研队”,赴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开展“科技小院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旨在引领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助力“百千万工程”,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团队由学院党委书记易晖、副书记方秋中、学院团委书记钟媛卿以及生态学系教师赵本良带领。

在义合镇上屯村育秧基地,河源市科技特派员赵本良副教授为调研团队和当地的企业、农户科普了农业资源化利用知识和富硒育秧基质应用技术,目前该基质已完成小试,并在上屯村进行田间试验。义合镇副镇长缪海平、育秧基地负责人高秀光向调研团队介绍了选土、播种和管理的育秧流程。缪海平表示,育秧基质是水稻安全绿色生产的重要环节,采用当地的秸秆和养殖废弃物自行生产育秧基质,可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效减少焚烧秸秆的污染。通过调研,同学们了解到该育秧基质是在水稻秸秆、养殖废弃物、硒等多种原料基础上通过微生物反应制备而成的,综合考虑了必要的有机营养物质、无机成分、微量元素、适宜的湿度和透气性,旨在为种子发芽和秧苗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该育秧基质技术推动了同学们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科研思考,启发他们探索将课堂知识和实验室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创新路径,同时,调研团队和政府、企业就采用当地农业废弃物生产玉米、花生、蔬菜等专用有机肥的技术开展了探讨。

调研团队还深入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简称“灯塔实验室”)调研,并与灯塔实验室副主任王瑞龙、彭志通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座谈会上,双方还针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讨。

易晖指出,灯塔实验室的平台优势明显,希望校地双方抓住机遇,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科创服”“六位一体”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实践育人的新形式,拓宽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新渠道,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期间,调研团队还参观了阮啸仙纪念馆和故居,师生党员表示,通过实践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要以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积极投身“三农”工作,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伟大实践中担当作为。

此次“科技小院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团队下沉基层一线,到田间地头精准发现问题、有力解决问题,通过政、校、企、村联动,形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的新格局。大学生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助农使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钟媛卿 魏文欣 王晓珍图丨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