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了完成任务,让孩子困在形式主义的“假成长”里
来源:童行书院
本文共38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永不失联系
随着假期开始进入尾声,近日来,喝完的牛奶盒、用完的空笔芯……成为了学生家长网购的宠儿。
收集牛奶盒、空笔芯,前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后者则是为了证明学生在努力学习。
可吊诡的地方在于,在这些形式背后,反而会产生环保问题。也会让孩子受制于形式,反而更加讨厌学习。
形式上的东西不代表无用,一些必要的形式是可以正向地驱动孩子,让孩子爱上学习,自发进步的。
但是,形式一定需要用内在的东西来支撑——它一定得是有意义的,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形式,否则,就真应了那句古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小王子》中提到,大人热爱数字,崇拜数字,只对数字感兴趣。以上现象无疑提供了佐证。
因为量化,我们的科学得以发展;同样是因为量化,我们受困于形式主义。
在量化之外,我们应该看到那些不能被量化的,也具有其价值。
这或许能为我们的育儿提供不同的思路,让我们能在现实的压力中获得松绑。
01
为形式正名
而不是形式主义
犹记在求学期间,不止是我,班中不少学生都会讨论自己一周用了多少根笔芯,并且在谈论背后,隐隐流露出些许欲盖弥彰的优越感。仿佛在说:“你看我都用了这么多根笔芯了,说明我比你努力,那么成绩一定比你高。”
没曾想,到了而今,空笔芯通过“网购”这个新形式,又一次出现在了教室中。
然而,错的是形式主义,而不是形式。
比如,每每看着那些自己用完的笔芯,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看着它们,我才后知后觉自己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生活需要点仪式感。
面对不太明了的未来,我们需要一些可以量化的数据,来确信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并以此为自己加油鼓劲。
需要强调,我们正是看到了形式的作用,所以才过分推崇形式主义。
形式是果,而不是因。如果颠倒,形式主义结出的果子只会充满苦涩。
我也理解,在那些被迫的形式主义中实际上充满无奈。
因为我们想要完成评价,借助于数据是很方便的。
数据直接、好用,携带着不容人反驳的气势。越是难以量化的,我们越是迫切渴望用数据来衡量,以此来防止场面的失控。
是时候跳出恶性循环,让自己透一口气了。那该怎么做呢?
02
不愿接受的形式主义
莫要让孩子重蹈覆辙
在这个暑假,我见过不止一个家长想要用大量的资料来提升孩子的成绩。
比如亲戚家有个五年级的孩子数学不是很好,家长的想法是先买一些公式大全类的书让孩子背一背,再多买一些试卷让孩子写一写。
相比较于辅导学习,买资料显然省力很多。
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会跟着焦虑,焦虑让人不爽,想要从焦虑里快速脱身,所谓病急乱投医,于是就寄希望于大量的资料。
让孩子刷题,只是短时间内痛快了起来。
如果陷入“机械性刷题”的习惯,那对孩子未来的工作、学习,都是有很大隐患的。
孩子缺少的不是好资料,而是对资料的使用。
家长和孩子也都应该明确,有了「兴趣」才会愿意学习,因为「喜欢」才会愿意使用资料,或反复复习。
偏偏太多的资料,等同于没有资料,因为多了也就不会珍惜,甚至厌恶,就更谈不上消化和吸收了。
比起背诵公式大全,倒还不如让孩子重返教材,看一看公式是怎样推到出来的。
并且,不要只是死记硬背,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尝试用各种思路,来对学过的散落的知识,做一些整理,再拿出白纸复盘自己的学习效果。
实际上,在职场的家长本身就容易厌烦形式主义的东西,比如数不清的报表、PPT等。
我们总是想吐槽这样的东西对于工作到底有多少作用,可是又只能为了形式疲于奔命。
当我们身份转变,回到家中,我们反而要拿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施加在孩子身上,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问题出在哪里?
职场里,我们被形式主义所控制;
育儿中,我们拿形式主义控制孩子。
由被控制者变为控制者,我们自然不会觉得这样的方式有什么问题。
一方面,我们没有体会到孩子的需求,孩子会慢慢觉得自己只是在被逼迫。
这时候,如果再配上家长最爱说的“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是不明白”,那对亲子关系,就是伤害的双重叠加了;
另一方面,这种做法极其低效,甚至对孩子的学习根本无益。试想一下,你的老板为了让你加深印象,让你每天多做10倍的报表,你会因此爱上做报表么?甚至到后面,你是不是也已经不过脑子地机械性工作了。
03
复盘教学过程
展现我与形式主义的纠葛
作为老师,我分外理解家长在育儿中买很多资料的心情。
明明知道依靠砸数量,不见得能带来质的提升,却还是屡屡出问题。
比如我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字词,会让学生多写几遍,作为辅助,提问默写都是常有的事。
但是,我反复告诫自己,写很多次不如好好写一次,如果学生写错,那我需要带孩子看到问题是出在哪里。
自然,这样的做法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可方法对了,就会见效。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为了使教学活动丰富一些,我采用了积分的形式,设立了加分扣分的项目。学生的积分达到了一定标准,就可以兑现奖品。
这种方法在学校里并不少见,可在实践中,我发现了弊端。
刚开始,学生们的兴致很足,他们保证坐姿端正,并积极回答问题。没几天,学生渐渐为了积分“不择手段”。还有一些因为扣分较多,不愿意再玩下去。而这都不是我想看到的。
《左传》有云:“君以此兴,必以此亡。”采用积分的形式也是如此,它可以让我在短期内看起来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时间拉长一些,就难以为继了。
外在的形式归根结底是要帮助孩子拥有内驱力,而不是一直让孩子只受外在驱动。
那些孩子们在学习中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其效果是远大于外在肯定的。
在作文教学上,我也一度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我总是想着写作需要多写才能有所提升。
于是让学生平时多一些写作,尽可能把写作当成习惯。
可为了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他们写作后,我会及时进行批改,与他们交流,指明他们跟上一次相比的进步,以及不足。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坚持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引导他们自我成长,而不是为了完成写作而写作——
这个过程很累,但能保证我跳出形式主义的怪圈,让孩子尽量个性化地成长。
我刚接手他们的时候,面对写作他们经常无从下手。正是在一次次的写作中,他们积累了勇气。
而我所谓的「一次次写作」,一定不是机械的、只有形式和只走数量的。
“写作”只是他们漫长人生里的一件小事,他们需要学会的是:
如何找到兴趣-从兴趣到热爱-学会观察-习惯思考并复盘-由接收信息/知识到学会输出自己的观点……
一年后,临近毕业,我分发了学生之前写完的作文本,并且告诉他们可以自己做一个对比,看一看自己的变化。自然,每个学生的收获不同。但,相信他们都能看到积累的力量。
于我而言,我可以告诉他们,这些用心写过的作文是他们之后的底气。
于形式主义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愿意花上半年一年等着他们的成长,起初他们写不好,容易犯错都是我可以接受的。揠苗助长要不得,施肥浇水才能保证幼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写在最后的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这也就为形式主义留下了生存的土壤。
但是教育是需要静下来用心做的,如果只是追求短时间内的热热闹闹,那么之后又能留下些什么呢?
坊间曾戏言:“差生文具多。”现在教学上的一些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在焦虑紧急的时候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比如丢失东西,越慌张寻找越找不到,只有先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找到的可能才会变高。
所以重视孩子成绩的你我,越是要在信息繁杂、资源爆炸的时代,越是要走上对抗人性本能的路——不去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去磨练真正的能力。
漂亮的东西人人都爱,这并没有什么。但是正如何夕在《伤心者》一文中写道的那样——
对于有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
默默扎根,静待花开。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