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频,是越快越好?
焦虑症,可能也延伸到跑步上了。动辄就有人说你,这步频太慢了,至少180,最好200!
跑个步也要被教化:要提高你的步频!步频一慢,步幅就大,当心扯着Dan……
其实,挺烦的。工作就已经很累了,跑步也不轻省。那些数据帝,总喜欢拿步频说事。有时烦透了,就特别想问一句:步频这玩意儿,真的是越快越好吗?
何谓步频,就是跑步时,每分钟脚落地的次数。而与之相关的一个术语是步幅,即相邻两步之间的距离。而步频乘以步幅,那就是速度。
传统观点认为,快步频小步幅要优于慢步频大步幅。不少教练还说,东亚人身材就最合适小步快频(即快步频小步幅的简称)。看看日本的优秀长跑运动员,特别是女子运动员的跑姿就知道了。
总结来说,目前有关步频的主要传统观点有:
1,高手的步频都很快。如果大众跑者要优化跑姿,首先就是加快步频。
2,步频慢受伤风险高。小步快频会有效防止跑步伤痛。
3,个子矮,更适合小步快频。
上述第2点是最有杀伤力的。
但有研究指出,传统认知认为步频慢,跑者步幅就大,跨大步的方式容易造成着地时膝过伸(屈膝角度较小)。这往往被看作是跑步伤痛的根源。
而事实并非如此。
即便是慢步频跨大步,脚在下落着地时,还是会自然屈膝收腿准备着地。而且,慢步频跑者屈膝缓冲幅度显著大于快步频跑者。
该研究还指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慢步频步会明显增加受伤风险。
说到这,可能大家会问,我们优化跑姿有错吗?那倒不是。步频慢的最大问题不是增加受伤风险,而是降低跑步效率。慢步频,可能未必会增加受伤的风险,但会使得跑步吃力、效率低,能量消耗较大。
总结一下,这个研究主要有4点:
1,慢步频跨大步未必增加受伤风险,但肯定降低了跑步效率,不够节能跑得不够经济。而预防伤病,其实训练肌肉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2,过于追求小步快频,甚至一味靠加快步频来提速,也未必明智,同样也会降低跑步效率。
3,每个跑者都有一个最合适自己的最佳步频与最佳步幅。步频并非越快越好,步幅并非越大越好。在跑步过程中,步频和步幅两项指标中的任意一个,都不可能无限增加。
4,小个子同样可以有大步幅。身高腿长不是步幅的决定性因素。这与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肌肉弹性和专项力量有关。
步频与速度密不可分。速度不够快,所有参数评价都很难看;速度够快,所有参数评价都很好看。
这项研究是南京体育学院戴剑松副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的。戴剑松与郑家轩最终合著了一本《无伤跑法》:
在这本书,你还会被分享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观点——
女性跑者在各个速度下的着地时间都比男性要短
跑步伤痛绝大部分是劳损
缓冲靠什么?靠肌肉
不是所有的800米训练都被称为亚索800
上坡练心肺,下坡练步频
跑马时应该是遵循心率而不是遵循配速
能力提高来源于超量恢复
合理地进行训练和恢复,才能促进运动努力不断提高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我发现这项研究的样本并不很高,选取的是南京本地跑团为主以及不跑步的普通人,共计98人。这个样本是否具有足够的覆盖面,还不好说。但戴教授团队对步频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比对,确实值得参考。
一直以来,跑圈滔滔不绝地鼓吹加快步频,甚至任何问题都归咎于步频和跑姿。不过,究竟有多少实证、数据来支撑?然而并没有。绝大多数都是经验之谈,或者口耳相传。
我对此始终保持警惕,但苦于无能与无力,也就无法质疑。戴教授团队的结论最终能否站得住脚,还有待实践进一步证明,以及后来研究者的进一步量化研究。但至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
不要盲目迷信权威或传统说法,或者不要迷信“数据解决一切”。欢迎更多的研究者,从更大更全面更科学的实验室研究,去验证或驳倒戴教授。真理,越辩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