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生就是不想生?新加坡「一補再補的育孩津貼」為何沒效
新加坡政府虽然在今年提出了生育补贴措施,但依然被认为经济诱因不足,但这是否是新加坡人已经不想要小孩?图为新加坡幼儿园一名趴在桌上的小女孩。 图/路透社
▌上篇请参考:《生一个,送万元现金?新加坡转向催生的「抢救生育大补贴」》
▌上篇请参考:《生一个,送万元现金?新加坡转向催生的「抢救生育大补贴」》
根据2017年一篇论文的计算,一位30岁新加坡女性要生第一胎,将他养育到21岁,需要花费大约56万新币(1270万台币),而既有的生育补助以及所得税减免,只占这个花费的9%。简单来说,你如果没有花个50万新币在养小孩的决心,没有足够的经济诱因可以让人想生小孩。
除了经济诱因不足,会不会是新加坡人已经不想要小孩?也就是,国家推动的「家庭很重要」的宣传,失败了?
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在2021年进行了「婚姻与育儿调查」(Marriage and Parenthood Survey),调查了2848个单身者以及3017个已婚者,年龄介在21到45岁之间。
他们发现,大家不只想要小孩,92% 的已婚者甚至希望有至少两个小孩。然而实际上,当中有一半实际上只有一个或没有孩子。64% 的填答者指出,除了经济问题仍然是大宗,其他原因则包括:在新加坡养育小孩压力过大,以及很难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已经是已发展国家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心理学家发现,因为家庭责任,而影响到职场表现与职涯规划的「家庭外溢效应」,在新加坡已经有导致忧郁症与其他身心症状的趋势;然而,在美国,反而是职场的压力外溢影响到家庭生活,让美国人身心不健康。换言之,对于新加坡人而言,家庭非但没有成为像政府形塑的那么核心与美好,反而成为了他们的负担,学者更发现,对于婚姻的满意度影响了新加坡人对自己职场的满意度。
根据计算,一位30岁新加坡女性要生第一胎,将他养育到21岁,需要花费大约56万新币(1270万台币),而既有的生育补助以及所得税减免,只占这个花费的9%。图为新加坡一名按摩师傅向一位母亲展示如何按摩宝宝。 图/法新社
国家人口及人才署的调查发现,新加坡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待正在转变。2016年的调查中,40% 的单身者认为「理想上女性应该全职育儿」,这个数字到了2021年掉到了24%;已婚者的数字则是从56% 掉到40%,均有16% 的下降。同时,九成以上的已婚者认为父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且双方应该平等分担育儿责任,
尽管如此,事实上,男性花在育儿上的平均时间远少于女性。显然,育儿责任还是落在女方身上,并且72% 的男性已婚者对既有家务分工表示满意,同时只有59% 的女性已婚者这么认为。这显示,对于女性而言,以目前的社会环境,生了孩子后想要达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仍然是与理想有一段距离。
也因此,星国政府今年宣布将男性的陪产假从两周延长为四周,短期内企业可以依照人力安排,看是否要给员工多这两周,政府会支付该员工的薪水,长期而言,最终希望四周陪产假成为强制性政策。副总理黄循财指出,这是要向新加坡社会传递一个清楚的讯息,亦即「我们希望父亲的参与成为社会的常态,我们支持所有希望在养育孩子上发挥更大作用的父亲」。那至于不想分担责任的父亲,政府当然也没辄。
图/作者制图
「我们希望父亲的参与成为社会的常态,我们支持所有希望在养育孩子上发挥更大作用的父亲。」 图/美联社
▌原因一:收入越高,越不想生?
上篇有提到,而为了鼓励在职女性生育,新加坡政府有所谓「在职母亲子女税赋减免」(Working Mother’s Child Relief)的制度,亦即生育子女后,母亲的所得税会得到减免,譬如第一胎可以有15% 母亲收入之减免额、第二胎20% 等等。
实务上来看,减到比较多税的,自然是收入较高的女性;这个从1987年开始实行的制度,当时是在「有能力者多生」的逻辑下诞生;亦即,是在鼓励高社经地位女性多生一点。
今年,新加坡政府宣布这个制度会在2025年更动,未来无论收入,生了孩子后,所有女性都得到固定的减免额度,第一胎一律扣除8000新币的税、第二胎10000新币。终结了这将近四十年,中低收入女性被变相不鼓励生育的政策思维。
同时,过去政府施行的「外籍家庭工减税」制度,让已婚、分居、离婚或丧偶的女性,若上个年度聘请家庭帮佣,可以享有「外籍家庭工税」的减免。由于在新加坡聘请外籍家庭帮佣,每个月需要缴纳300到450新币不等的税给政府,过去为了帮助双薪家庭减轻育儿负担,政府给聘请外籍帮佣的家庭,多达两倍外籍家庭工税的税收减免。而星国政府今年宣布,这个减免将会取消。亦即,政府不再以经济补贴的方式,协助家庭聘请外籍家庭供照护孩子。
综合上面两个改变来看,新加坡的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减税本身根本无法吸引更多在职女性去生小孩,对于撼动低迷生育率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
除此之外,社会政策学者发现,收入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聘请外籍家庭工去家中照顾长辈,推想同样的现象应该也适用在聘请外籍家庭供照顾小孩,那么,新加坡政府新颁布的政策改变,无论是实质上增加中低收入母亲的补贴,或是取消聘用外籍家庭工的减税措施,其实都是在撤掉对于高收入女性的育儿经济支持。
这也许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发现,从李光耀时期的优生学政策,一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高收入、高教育女性,似乎不会愿意为了政府提供的那一点经济诱因,将自己投进「万劫不复」的母职里。
图/欧新社
▌原因二:影响职涯?
国家人口及人才署调查发现,八成的单身受访者表示他们其实有结婚的人生规划,但是他们之中有一半的人却没有交往对象,而且38%的单身受访者是母胎单身。
至于为什么没有交往对象?调查发现,接近六成的单身者指出社交圈有限,没有什么机会认识新对象,而有48%的单身者则是「佛系」脱单,将能否遇到心仪对象交给缘份,不着急;也有37%的单身者则认为他们想将现阶段的人生焦点放在工作或学业上。
2019年,新加坡与澳洲的心理学团队针对新加坡的华人大学生与澳洲的非亚裔大学生进行研究,他们就发现,对于「有孩子的重要性」,两个国家的年轻人并没有认知上的区别,也就是,新加坡年轻人并没有不想要孩子,只是,比起澳洲年轻人,新加坡年轻人却觉得生孩子不用生太多。
研究团队发现,对于当前工作市场的职业现状,新加坡年轻人觉得与他们的理想状况差距相当大,这不仅包括薪水,也包括对于现有职业的满意程度(比如觉得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不够高等等);而相较之下,澳洲年轻人则较满意现有的职业市场。经过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这是导致新加坡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较负面、也不想生那么多孩子的关键原因之一。
换言之,对于新加坡年轻人而言,尽管可能喜欢孩子,但是结婚生小孩什么的,确实优先顺位没有自己的生涯发展来得重要。
对于新加坡年轻人而言,尽管喜欢孩子,但是结婚生小孩什么的,确实优先顺位没有自己的生涯发展来得重要。图为新加坡通勤族。 图/路透社
▌原因三:买不起房?发展国家共同难题?
当讨论到生育率低时,除了职业市场状况不佳,另外一个很常想到的,便是房价太高,买不起房、何来生儿育女。新加坡媒体AsiaOne便发现,每次讨论到生育率低迷的问题,网路上就有非常多年轻人将问题指向房价,因此针对房价与生育率间的关系做了评论报导。
AsiaOne报导提到目前无论是政府组屋或是私有公寓,价格都来到历史高点,而双薪家庭要面对聘请专人照顾孩子的成本过高,使得势必要有一人辞职在家带小孩。
不过,单薪家庭买得起房子吗?AsiaOne使用三成自备款、月薪三成拿去缴房贷、屋价不应超过年薪的五倍的「3-3-5」公式来计算,一个月收入5070新币(约11万5000台币,新加坡的月收入中位数)的单薪家庭能够接受的房价大约落在30万4200新币(约690万台币),这个预算大概可以在领取相关补贴后,在郊区买到四房格局(台湾的「三房一厅或两厅」)的预售组屋(built-to-order,BTO)。
然而,如果是很急的人,没办法等待数年的兴建期,就需要看转售的组屋,平均而言,现有的四房格局组屋,价格大约落在55万5000新币(约1260万台币),已经超出预算,况且这还是基于月薪的三成都拿去交房贷的前提上。报导指出,这表示如果夫妻有一人要做全职家管,却又想购买转售的组屋,那么他们只能目光投向三房格局(台湾的「两房一厅或两厅」)。如此一来,对于一个希望生不止一胎的家庭来说,就可能显得太拥挤。
报导也提到,以上述的计算方式,家户收入拿去付完房贷以及花在小孩身上后,家长本身几乎没有可能从事休闲活动,更别说出去度假,或是有精力去追求人生的其他目标。报导引述一位年轻人的话:「所以我必须要选择,看是要去工作然后没时间陪孩子,或是辞掉工作陪孩子,但是穷养他。那么,谁要为了过这种悲惨的生活而去生孩子?
图为在新加坡身穿LED灯光服饰的儿童。 图/路透社
图/路透社 目前无论是政府组屋或是私有公寓,价格都来到历史高点。图为一位参观者正在拍摄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模型。
话锋一转,AsiaOne将问题点转向「已发展国家」人民对生涯发展的重视。评论报导认为,即便没有房价问题,已发展国家的人民在生涯规划上有许多不同的选择,不再像以前被逼的一定要生小孩,并且,虽然都说夫妻双方应该共享育儿责任,实际上女性仍承受较多的育儿负担。因此,既然已发展国家女性已经有那么多其他职涯发展的可能性,为什么最后要变成为了小孩牺牲自己职涯的那一个人。
不只是媒体这样认为,国家人口及人才署的负责官员也指出,「即便是挪威与芬兰,这些曾经成功改善生育率的国家,后来也发现很难维持」。
生育率的高低,无法归因於单一因素,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现况,该官员表示,新加坡不会仰赖单一因素去做人口规划,新加坡政府也会「保持调整计划的弹性,以应对新趋势与未来的不同选项」。
图为新加坡艺术家雕刻的微型胎儿模型。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