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经济补贴 大陆问卷研究就业支持政策更激励青年生育

大陆问卷研究就业支持政策更激励青年生育,而非经济补贴。(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11日报导,根据大陆一项问卷研究显示,就业支持政策更激励青年生育,而非经济补贴。「越是尊重和支持青年人特别是女性的事业发展,就越能使青年人把婚育视为人生的幸福而不是负担。如果看不到青年人婚育观背后的本质,甚至企望他们能够回到传统的婚育观,必然与时代的潮流背道而驰,与青年人的心声南辕北辙,最终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无功而终。」

据大陆《青年探索》杂志微信公众号10日消息,基于大陆全国3万2282分大学生恋爱、婚姻和生育观念调查问卷数据样本,大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茅倬彦和博士生姬思敏、万琳琳分析了低生育率下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与生育观念发展动向,相关文章刊发在2024年第2期《青年探索》杂志。

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强调恋爱婚育的「自主选择」,对婚姻和生育仍抱有期待;担忧「婚育与事业」的冲突,个人事业发展是婚育的重要前提;「未婚同居」接受度高,但「非婚生育」接受度低;婚育观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婚育意愿更为消极。

这篇论文使用的「2022年大学生调查」,是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年网路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实施。该调查综合考虑学校所在省分和城市的经济水准,共选取8个省(市)。其中,北京代表直辖市,广东、浙江代表东部地区,湖北、江西代表中部地区,青海、云南代表西部地区,吉林代表东北地区,在选定的省分中随机抽取大、中、小城市各一个,在抽中城市里再随机抽取高校,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万3321分,有效问卷32282分,有效率96.88%。

文章称,调查发现,尽管不同学生群体的城乡、地域和家庭背景存在差异,但其婚育观念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趋向:

恋爱观念上,一是半数以上大学生有恋爱经历(53.86%);二是尽管恋爱经历开始得早,但恋爱中的性行为并不普遍;三是恋爱动机以情感需求为主,时间精力成本是阻碍恋爱的主要因素。

婚姻观念上,一是不再认为结婚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而将追求精神和物质提升作为婚姻主要目标;二是结婚不再是性行为的前提,情感基础和事业稳定成为结婚必备条件;三是不再视离婚为羞耻。

生育观念上,一是生育意愿很低,生育与结婚出现脱嵌;二是生育性别偏好弱化,更关注子女品质;三是重视生育的养老功能而非传宗接代,受家庭和周围群体影响极弱;四是「婚姻和事业的稳定」是最看重的生育必备条件;五是「分娩疼痛」成为女性害怕生育的首位原因;六是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极弱,就业支持性政策更受期待。

具体而言,三孩政策对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有限,超过四成大学生(41.99%)表示不会因政策改变生育意愿,因为政策出台而增强生育意愿的仅有8.26%,近四成(38.68%)表示对三孩政策不清楚,说明政策宣传还需要加强。在受访大学生对生育支持政策选择中,保障女性就业公平(60.68%),女性充足的带薪产假(58.51%)是增强生育意愿最受关注的条件,远高出其他政策,其次是男性充足育儿假(39.48%)、优质公立学校教育资源(38.29%)和弹性工作时间(33.93%);有20.57%认为低价安全的托育机构可以增强生育意愿。而经济支持政策激励效果并不看好;税收减免、购房优惠、生育现金津贴等政策对大学生增强生育意愿的效应都相当微弱,比例仅分别为7.86%、10.19%、9.41%;还有17.7%的人表示无论给什么政策都不会增强自己的生育意愿。

茅倬彦等人表示,总体上,当代大学生恋爱婚育态度仍然较为积极,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理想婚育年龄较晚,与以往研究相比呈现年龄逐渐增加趋势。生育意愿不断下降,远低于更替水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已近消失。进入婚育的条件更加理性,与以往关注情感、经济基础不同,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事业的稳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地区间差异微弱,性别差异在拉大,女性对不良婚姻关系的忍耐程度降低,婚育态度更为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