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拿非遗做噱头,美食还得凭“真本事”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最近,非遗真的很抢眼。

今年非遗项目龙舟赛的大火,以及《非遗里的中国》的播出,将大家带入了一场传统的技艺之旅。

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渐入迷人眼,这其中,非遗美食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美食,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很多地方的美食在全国都很有名。

但是,很多人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没吃到的时候很期待,等千呼万唤始出来,吃到嘴里才发现味道一般,和心里期望值相差甚远,有一种再也不想吃的念头。

不要拿非遗做噱头,美食还得凭“真本事”。

非遗美食已经不适应当代人的口味

美食之所以能够成为非遗产品,在于它拥有年代久远的历史,所以,它的口味也是按照那个年代人们的标准而设定的。

在那个以“吃饱”为主要目的年代,美食展现出来的特点首先便是要填饱肚子,有的是主要用来抗饿,比如粽子;有的重盐重糖,比如月饼;还有的就是讲究食材多,比如我们吃到的全家福、蛋糕花等。

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不会在乎引起“三高”,饭都没有吃的,哪有什么三高;越是油腻的东西越好,过年过节才能吃一顿肥肉;一年才有几斤糖的指标,红糖水还是生了孩子以后才能享用。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吃饱已是最低需求,他们要求更多的是绿色健康、口味优质、时尚新颖……

所以,很多人们以前钟爱的美食,已经不适应当代食客的口味和饮食标准。如果单靠非遗文化、情感因素,人们顶多浅尝辄止,“倚老卖老”的非遗美食,注定走不远。

创新不足,靠吃老本注定被淘汰

非遗美食之所以味道不佳,就是因为创新不足。它们经过百年历史,数代传承,打出了品牌,做出了名气,所以有的企业就飘了。导致他们没有了创新思维,以为吃老本就足够维持。

事实是,不跟着市场走,再好的企业的也会被淘汰。

以狗不理为例,“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度扬名海外。

但随着时间推移,贵且难吃却成为狗不理口碑标签。在价格飙升的同时,人们吐槽更多的是包子本身的口味与品质并未提升,口碑坍塌与营收增长乏力之下,狗不理在2020年无奈退市。还被央视点名批评:随着时代变迁,根据顾客反馈及时调整经营才是明智之举。如果倚老卖老,就应了一句歇后语:包子张嘴儿——露馅了。

市场是检验餐饮企业的标准,饮食看重的是口味和价值,而不是靠卖情怀就能够获得成功。非遗美食本来就是一个大众饮食,如果你不能跟着大众的口味去改变,去创新,而是死守先辈打下来的基业,那它就会成为一道尝了一次后再也不想尝的菜品。

盲目追求纯手工没有必要

在采访中,很多餐饮企业都强调:我们的这道美食是纯手工制作的。但是,纯手工制作真的就好吃一些吗?

不一定!百年前之所以用手工,是因为没有机器替代,只能靠双手。

现在既然有机器了,为什么不能替代呢?解放双手,缩减人工,岂不更好。

但有的人又会提出质疑:机器岂可代替人工,那样食物就没有温度了。

其实不然。比如在制作蛋糕花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和面,机器替代后更加均匀,口感反而会更好;在制作灯芯糕时,最后切的步骤以前全靠人工,手艺再好,也有不均的时候,而机器切起来又快又好,而且这和人工切的味道难道不是一样吗?

我们所追求的工匠精神,绝不是盲目地遵循古法,一成不变,而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创作出品质更高、价格更优的产品。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倚老卖老”是行不通的。非遗美食在传承产品特色的同时,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唯有积极对接当代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对接当代营销方式,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