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新冠肺炎 医示警:国际还有这些传染病 严重会致命

新冠肺炎疫情虽仍持续,但目前医界对病毒及疾病已更加了解,对于感染也有更有效的应对办法。(示意图/ Shutterstock )

新冠肺炎疫情虽仍持续,但由于目前对病毒及疾病已更加了解,对于感染也有更有效的应对办法,包括推广疫苗施打、使用抗病毒药物等治疗策略,让众多国家的入境管制及防疫政策逐渐放宽,国际间因商务或旅游等原因的往来也不断增加。然而,除了新冠病毒引起的感染症,仍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国际疫情,大家在规画行程时可根据资料查询、检视及完成相关疫苗施打,令旅程更顺利安全。以下针对近期造成重要国际疫情的传染病做简介。

●麻疹(Measles)

为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感染所引起。可经由空气、飞沫传播或是直接与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触而感染。为第二类法定传染病,需于24小时内向主管机关报告。

国际疫情:根据疾病管制署于2022年12月29日公布的讯息显示,非洲出现疫情且持续发展中,中非以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非以几内亚、东非以衣索比亚、南非以辛巴威最为严峻。亚洲也出现疫情,菲律宾截至2022年11月5日累计报告515例,为前年同期的3倍,病患集中在马尼拉等都会区;印度截至12月12日则累计10,416例确诊,40例儿童死亡。

临床症状:

①前驱症状:高烧、鼻炎、结膜炎、咳嗽,在发烧3~4天后口腔下臼齿对面内颊侧黏膜上出现柯氏斑点(Koplik spots)。

②红疹:前驱症状3~4天柯氏斑点出现后,会继续发烧,并且再过24~48小时后于耳后出现典型的斑丘疹,再扩散至整个脸面,然后第2天慢慢向下移至躯干,第3天扩展到四肢。皮疹在3~4天内会覆盖全身,并持续4~7天;病人出疹时病情最严重,且发烧至最高温;皮疹出现3~4天后,热度与皮疹即开始消退,皮疹退了之后,会出现鳞屑性脱皮及留下褐色沉着。约5~10%的患者因细菌或病毒重复感染而产生并发症,包括中耳炎、肺炎与脑炎。

预防方法:

最佳的预防方法为接种疫苗,接受含麻疹活性减毒的疫苗注射后,可以使95%以上的人产生主动免疫。而儿童常规预防接种时程为出生满12个月及满5岁至入国小前各接种一剂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MR)。

●猴痘(Monkeypox)

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感染所引起;因病毒在1958年首次从研究用猴子中被发现,因此被命名为「猴痘」。属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主要由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传播给人,属人畜共通传染病。

流行病学与国际疫情:

最早的人类感染个案是1970年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此后中非和西非地区陆续有个案报告。2003年美国出现首位非洲地区以外的病例。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在英国、以色列、新加坡、美国等国亦陆续报告自非洲境外移入病例。

2022年5月14日,英国卫生单位接获两例无旅游史或接触史的家庭群聚病例通报,随后欧洲与北美洲其他国家陆续通报确定病例。而根据疾管署公布的讯息,截至2022年12月23日为止,全球累计109国/地区报告83,481例确诊,以美洲(56,307例)及欧洲(25,705例)区域为多;累计病例前5名为美国、巴西、西班牙、法国、哥伦比亚;其中76例死亡。

疾管署于2022年6月23日公告猴痘为第二类法定传染病。2022年台湾累计4例境外移入确诊 (德国1例、美国3例)。此波疫情个案以男性为主,但不限于男男性行为者,多数个案具欧洲、北美旅游史。目前经核酸检验均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

传播方式:

①人畜共通传染: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动物肉类也是危险因子。

②人传人:密切接触为传染危险因子。接触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飞沫传播需在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情境下较容易发生。产妇若感染,可经胎盘垂直传染给胎儿,或于产程中因接触而传染。

临床症状:

猴痘的潜伏期约为5~21天,通常为6~13天。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烧、畏寒/寒颤、出汗、头痛、肌肉痛、淋巴腺肿大(如耳周、腋窝、颈部或腹股沟等处)、极度倦怠。发烧1~3天后出现皮肤病灶,自脸部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四肢比躯干更常见。皮肤病灶出现后会依斑疹、丘疹、水泡、脓疱阶段变化,最终结痂脱落,严重病患疹子数目可达数千。症状持续14至21天,致死率低于10%,多数个案可于几周内康复。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较容易发生并发症,包括继发性细菌感染、肺炎、败血症等。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报告,此波疫情中众多病患的症状表现较不典型,如皮疹最早出现于生殖器或会阴部,不一定会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发烧等前驱症状较不明显。

治疗照护:多数病患的病程为自限性,以支持性疗法为主。目前有数种药物可用于治疗,但仅限严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符合申请及建议使用,包括Tecovirimat、Cidofovir与Brincidofovir、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

预防方法:

① 降低人畜共通传播风险:前往流行地区时,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动物,食物彻底煮熟后再食用。

② 降低人际间传播风险:避免与感染者接触。

③ 如有任何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游史与接触史。

④ 疫苗接种:目前使用的疫苗有两种,一是JYNNEOS,乃美国FDA于2019年核准由含有减弱天花病毒株制成的新疫苗,适用于18岁以上的高风险族群。我国已采购该疫苗供相关实验室人员及高暴露风险密切接触者,经由卫生局向疾管署提出申请并经审核后使用。第二种是ACAM2000,是一款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美国FDA核准用于感染天花高风险者。

新冠疫情后,国际间仍有许多需注意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建议行前可参考疾管署网站中「传染病与防疫专题」及「国际旅游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美国CDC等网站的内容,为出国作准备,并尽早完成相关的疫苗施打。

●小心蚊子带来的疾病

因病媒蚊叮咬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很多,包括登革热、屈公病、黄热病、兹卡病毒感染症等,也是旅游时要特别留意的传染病,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常见的屈公病。

什么是屈公病?

疾管署于2022年10月11日公布国内出现2022年首例境外移入确定病例,个案曾于发病前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柬埔寨旅游。我国自2007年10月将屈公病纳入法定传染病以来,累计233例确定病例,其中境外移入212例;境外移入病例中,9成个案感染地为东南亚国家,以缅甸为最多,其次为印尼及菲律宾。国际间疫情持续上升,东南亚/南亚多国包括菲律宾、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疫情均高于前年同期。美洲地区也有疫情,累计报告超过23万例,以巴西案例为最多。

屈公病与登革热相同,皆为由带病毒的白线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潜伏期2至12天,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5天为病毒血症期(可传染期)。感染症状包括突然发烧、关节疼痛或关节炎、头痛、恶心、呕吐、疲倦、肌肉疼痛,约半数出现皮疹;多数患者在7至10天内康复。

建议计划前往东南亚等流行地区时,应做好防蚊措施,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政府机关核可,含敌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药剂,并居住在有纱门、纱窗的房舍。回国后如出现疑似症状,主动通报卫生单位,就医时告知相关旅游史、接触史等,以利及早通报、诊断及治疗。

本文转载自台大医院云林分院院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