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怎么办?立委:涨挂号费、病人变相被剥削多

针对公务预算补点值,民进党立委林淑芬指出,虽然现在看起来国家财政顺风顺水,但过去马政府时代就曾出现赤字,若未来再有赤字,该怎么办?(图取自国会频道)

补点值问题引发医界、民间热议,立法院今针对蓝委修《健保法》的提案进行讨论。民进党立委林淑芬指出,病人实质要付的项目非常多,不是只有健保费、自负额,各种变相的名目很多,如今又要涨挂号费,被变相剥削的项目真的非常多。立委提案要以公务预算补点值,虽然现在看起来国家财政顺风顺水,但过去马政府时代就曾出现赤字,若未来再有赤字,该怎么办?

林淑芬指出,疫情过后,民众看诊变多,点值下降,若只是一时现象,还可以讨论,但若医疗费用的成长是必然趋势,就要把健保的饼要变,其中做法不外乎是涨保费。立委提案固定点值、打破总额管制、架空总额,由公务预算买单。台湾并不是没有财政赤字过,现在看起来顺风顺水,但马英九时代曾有财政赤字,若出现赤字怎么办?这不是一个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以为对病人来说就是多缴保费而已,病人被变相剥削的项目已非常多。

台湾2002年全面实施总额制度,主要是基于费用控制的问题,过去费用的成长超出预期,政府唯一能做的是核删。根据医改会提供数据,1998年投保金额成长5%,但医疗费用成长10%,开源不易,因此才引入总额制度。拿掉总额该怎么走?卫福部长薛瑞元回应,需要有配套控制量的成长。

林淑芬表示,没有总额管制之下,就有冲量计价,出现过度医疗问题。总额是为了发挥同侪制约的效果,促使医疗费用成长趋于合理,减少冲量的诱因,让医事人员发挥专业和自主。执行过程中,邀请医事服务提供者制定支付标准,主导医疗服务的审查。而保险人的角色,首先为统筹辅导政策评估和规划,提高医疗专业团体的自治空间,这是当时的理想。

总额的理想为何幻灭?林淑芬引述医改会说法指出,从实务面来看,政府透过保障收入、补点值这种本来不是总额该有的制度,打破总额的规范。而健保方案计划的指定,更违背了总额的评估、管理精神。当时设计总额时,需要有家医制度、分级医疗、论人论病例计酬、支付标准衡平性检讨、医师诊疗行为等配套措施,但这项配套都没有真正落实。专业团体的同侪制约、自主审查不健全,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不论是医界、使用者、专业团体都认为,总额已经走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林淑芬表示,实施总额管制的时候,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9%,约200万人。现在65岁以上的人口增至450万,医疗支出增加是必然趋势。这种状况中,不论有无总额制度,如何减少冲量的诱因,使医疗费用趋于合理,一直都是待解决的课题,但遇到人口老化,光是老年人就增加了1被以上,未来还要增加,疾病慢性化、少子女化冲击下,未来健保的财务,是缴的人少,用的人多,「健保财务本来就建立在岌岌可危的基础上」。

薛瑞元认为,若不实施总额,就必须要有其他取代方式,例如针对某种对象的论人计酬、DRG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诊断关联群),这不是没有在执行,而是在进展中,医界也需要时间改变长久以来的作业模式。

林淑芬表示,不管总额是否存续,财务改革的脚步都不该停止。财务改革一定要处理,这种状况内,轮病例轮人轮质,提升服务效率,减少低消的浪费,要从系统面强化政策,确保服务品质和民众就医的可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