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田農膜去哪…回收商甩手 清潔隊暫置堆成山

农民种植草莓等作物时使用「农业用塑胶膜」,近年使用量持续增加。记者林奂成/摄影

农膜乱象不只焚烧与掩埋,本报调查发现,回收的后端清运,缺乏配套而一团混乱;以盛产草莓的苗栗为例,农民与清洁队配合政策回收废弃农膜,接手的回收业者却将其违法弃置,形成「回收做半套」荒谬现象。

本报独家掌握,检警前年起侦办一起废弃物案件,发现一间苗栗塑胶回收厂商,涉嫌以「无偿收受」方式,帮大湖、狮潭、铜锣及南投国姓等六乡镇,清运废弃农膜,收取后未回收再制,违法弃置厂房空地被检举。

检警调查发现,该厂商未持有合法「再利用机构」许可证,依法不能收取废弃物。检警指出:「厂商觉得有利可图就先去收农膜,打算粉碎做塑胶粒,却发现设备不到位无力处理,便弃置在承租厂房;工厂地主也很为难,中南部很多这类厂房蟑螂案子。」

侦办人员说,一般废塑胶打碎即可利用,而农膜较脏,需先清洗,「但政府未提供场地让农民清洗,就急着交给厂商,也不知道后端(工厂)有没有能力处理,造成另个问题」。他批评,政府缺乏农膜回收政策,也未严格审核回收厂商资格,呼吁改善问题。

此案爆发后,当初委托违法业者清运农膜的苗栗四乡镇,由于原先去化管道消失,近两年遭遇农膜堆置的窘境。

大湖是全国最大草莓产地,每年使用两百四十公吨农膜,重量相当于六十头亚洲象;近年农民配合政策,产季结束后将农膜拉起集中放置,由乡公所清洁队协助清运。记者走访大湖清洁队垃圾场,发现大量废弃农膜与塑胶管堆成小山;清洁队长胡国梁说,乡公所正接洽再生利用业者,盼尽快去化。

来到盛产杭菊的铜锣乡,清洁队过去两年也「暂置」大量农膜,清洁队长李月香说:「案发后,我们一直在寻找回收厂商,但都要收费。清洁队没编预算,怎么可能缴费?我们帮助农民,却造成后端去处问题。」

台大环境工程学研究所名誉教授骆尚廉说,公有地堆置农膜衍生环境卫生问题,建议苗栗县编列公务预算,寻找厂商清运农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