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农药残留印象 草莓IPM莓事团队获8张认证
枫和草莓园采无农药栽培,四处高挂会轮流发出猛禽叫声、鞭炮声、犬吠声等声响的驱鸟器,避免麻雀、白头翁吃草莓。(巫静婷摄)
苗栗区农改场29日在枫和草莓园举办草莓IPM示范观摩会。(巫静婷摄)
枫和草莓园采无农药栽培,田间可见防治蓟马等虫害的费洛蒙。(巫静婷摄)
无农药栽培的果园虽售价较高,仍受注重食安的亲子团欢迎。(巫静婷摄)
草莓农药残留受消费者关注,行政院农委会苗栗区农业改良场,近年推动草莓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PM)农药减量,29日由今年成功拿下8张草莓台湾良好农业规范(TGAP)认证的「莓事团队」成员现身说法,成员之一的枫和草莓园业者张国雄表示,无毒栽培虽时间成本及资材使用率高,但收益不输惯行。
张国雄曾在大湖种草莓5年,过去他为了把草莓种大种甜迎合市场,采用惯行农法,他表示「以前用药到自己都会怕」,来到苗栗市后,决定尝试无农药栽培,利用无毒资材、生物防治,让草莓自然成长,至今已4年,虽然产量较惯行少,成本提高,但品质提升,售价也能提高,1斤400元,收益不输惯行。
张国雄的草莓田里,四处高挂会轮流发出猛禽叫声、鞭炮声、犬吠声等声响的驱鸟器,田间还可看见防治蓟马等虫害的费洛蒙,他也会投放天敌草蛉、瓢虫,以虫制虫降低损失。他说,无毒栽培最辛苦就是时间成本高,生物防治、病虫害检测都要时间,但可省去化学农药成本,也能兼顾消费者食安。
苗栗农改场作物环境课课长张素贞表示,IPM是对作物的综合管理,配合农委会农药减半愿景,鼓励莓农合理化施肥,使用生物防治资材、天敌,减少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管理过程配合田间监测,农民先知道田间发生什么病虫害,才能寻找适当防治资材进入,后续追踪用药安全,检测农药残留是否达标。
苗栗农改场表示,草莓IPM基于「预防胜于治疗」概念,兼顾生态管理模式,包含健康种苗生产、本田施行水旱田轮作、依据土壤检测报告实施土壤改良及种苗定植前后施用有益微生物资材,最后于采果期间至少每2周监控病虫害发生情形,即时提醒农民使用防治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