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消失的200年古蹟!回顧剝皮寮的歷史與重生

剥皮寮古街区一景。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98/04/08林建荣摄影)

位于台北市万华区的「剥皮寮」老街,是现今台北市在历史、文化上都相当珍贵一块区域,因为它不只保留了清代时期的独有样貌,更留有日治时期的牌楼厝建筑。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九〇年代末期,剥皮寮竟差一点被拆除征收。

剥皮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799年的清代地契,据说此地曾以「福皮寮」、「福地寮」作为地名,至日治时期改称为「北皮寮街」,后因为谐音的缘故而成为今日的「剥皮寮」。有意思的是,剥皮寮的保存其实并非有意,在日治时期末期,日本政府原先计划将剥皮寮划入老松国小的预定地,然而最终并未改建成功,这才幸存至战后。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98/04/08林建荣摄影)

至九〇年代末期,剥皮寮再次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后经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让剥皮寮不但获得保存,更透过系列活动,试图为老街注入新能量,经过长达6年的整修,2009年重新开放的剥皮寮,已成为万华区富有历史韵味的特色老街。

2010年,随着电影《艋舺》的拍摄取景,让剥皮寮以全新样貌再次出现于世人面前,不仅吸引大批影迷前来朝圣,更让剥皮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或许谁都未能想像,曾经老旧的街景竟能化身现今古色古香的景致,再搭配用心且具有特色的展览、富有人文气息的讲座与活动,即便到了今日,剥皮寮的风采依旧不减,历经清代、日治,继续陪伴我们走入下个世纪。

台北市万华区老松国小扩建校地约有一百八十家住户将于五天后拆迁。老松国小旁剥皮寮老街能保留多少,至今未定。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99/06/09 牛庆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