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屐的消失与重生
▲郭宗兴接下父祖辈留下、被工研院认证为台湾最老的百年木屐店。(谢明祚摄)
▲因工业塑胶与去皇民化而消失的木屐,近代由文创之路出发。(谢明祚摄)
▲此款木屐没办法穿着走,但站上去后辅以端正姿势有助筋骨延展,可间接做运动,受不少懒人欢迎,属创意木屐。(谢明祚摄)
柴屐古今足迹
台南西门圆环路边不时喀喀作响,连电话响起后,跟着也是一阵喀喀喀喀~原来是郭宗兴穿着他的黑带肖楠木人字屐奔来走去,加上不穿木屐就不会走路的郑百玲也喀着木屐忙接电话,于是话筒另一头连问都不用问,就确定电话是拨到了木屐店。「振行」只两坪大,屋顶还是罕见、下雨天会漏水的土角厝,可它是全台至今最老木屐店。
百年历史 工研院挂保证
木屐用台语念起来叫「柴屐」,振行鞋行老板郭宗兴说,「我阿公郭全禄从清朝末年就开始做柴屐,传到我阿爸郭泽根,然后我在一九八六、八七年左右继承,虽然已经查不出详细的起始时日,但确定超过一百年。」郭宗兴指,店名叫做「振行」,意思就是「可以走很久」,而「我们走了一百年,台湾有哪一家木屐店可以走一百年?」郭宗兴强调,「这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工研院和台南市政府派人来认证过的。」
近年因电影《艋舺》等「台味」国片带动,各地庙街、市集又开始卖起柴屐,郭宗兴顺着潮流讲起古来,「其实中国很早以前就开始穿木屐,在唐朝由学问僧带回日本,发扬光大。台湾则在清末开始穿从中国南方传入的木屐,之后为因应潮湿的风情水土,也发明出本土用棕蓑编的棕屐;一八九五年后,由于日本统治,木屐大为流行。」
老板娘郑百玲说,有一个欧吉桑特别喜欢来跟他们买木屐,欧吉桑告诉她,「日本时代啊,夹脚的人字屐是绅士穿的,要配和服;男子汉木屐(卡通乌龙派出所阿良爱穿的拖鞋木屐)鞋底坚硬,常在打架时被直接脱下来砸人,于是被叫做流氓鞋。」讲着讲着,郭宗兴一旁提醒,「千万不要用我家柴屐打人,因为标志明显,而且是量身订做,很容易被认出来喔。」
不管绅士还是流氓,总之老台湾是时兴穿柴屐,郭宗兴讲,「柴屐就是那个年代的蓝白拖」。不过,国府迁台后,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为去皇民化,在一九四六年下令禁止于公开场合穿木屐,郭宗兴认为,「台湾人曾将木屐视为是『阿尼基』(日语:大哥、流氓之意)在穿的,某种程度也是因为当年为去皇民化,而污名化木屐。」
去皇民化使柴屐只能在家穿,战后号称穿不坏的塑胶鞋兴起,木屐受到「灭绝」式侵袭,郭宗兴说,「那时我们店里一天卖不到一双。」
塑胶来势汹汹,振行鞋行为求生路,也在木屐之外,开始卖起各式塑胶球鞋、雨鞋。郭宗兴指着鞋柜旁父母在店面合照的黑白老照片讲,「你看,那时候什么鞋都卖,店名也改叫做振行『胶』鞋行。」
去皇民化加上塑胶鞋兴起,台湾许多木屐店生意不好倒店,郭宗兴一度转行去做房地产,家里的木屐业靠老母亲与两位老师傅,以及胶鞋行「兼」卖木屐撑着。郭宗兴讲,「没想到『喀咧、喀咧』竟然撑过来。」
郭宗兴说,他后来回家继续「喀」木屐店,两年前,成大负责历史古迹社区总体营造的陈丽卿教授看了店面后对他讲,「任何工业与流行进到一个槛栈(台语「阶段」之意)后,会再回归传统。」陈丽卿当时要郭宗兴仔细考虑,「要不要只作木屐,尤其你的木屐都是现场手工量尺寸,当你钉木屐在和客人聊天时,那就是一种历史,就是传承。」
郑百玲说,「我们家老爷考虑不到十分钟后,竟然就把其他鞋子通通收起来不卖了。」她接着讲,「他是『总统兼内政部长』,我是『财政部长』,要管钱的,那时心脏噗噗跳,想说『头壳坏去,现在还有谁穿木屐?』」
没想到,二○一一年发生塑化剂事件,台湾人开始回归追求「天然ㄟ尚好」,郭宗兴说,「我的生意竟然整个翻身,从一个月卖一千双,到现在一个月可以卖三千双,那是六十几年前的业绩耶。」
郑百玲一边听,一边望着店面几乎快看不见字迹的老招牌。有意思的是,和老照片比较下,现今招牌正中间贴了张有些突兀的「本店免用统一发票」,郑百玲说,「那是我公公时代贴的,中间被遮掉的那个字,正好就是『胶』字,『振行胶鞋行』,看起来变成『振行‧鞋行』,于是,现在光卖木屐也就不奇怪了。」她觉得,「那是老人家的智慧。」
站在从木屐店变「胶」鞋行,然后因缘际会「胶」字被贴掉,变成「鞋行」的招牌下,郭宗兴拿出自己最得意的桧木木屐说,手工柴屐最难的就是「老师傅得一刀一刀刨,练几年才能刨出这样漂亮的弧度,那是确实承载了百年历史,也经历过鞋业变迁才能作出来的弧度。」郭宗兴说,「冲着这一点,我就要一钉一槌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