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学生

陈鸿逸

前日,一位学生前来,陌生面庞声音叫止我的脚步。青涩、害羞的模样不是为着他的年纪写注脚,而是他手上拿来预备给我签写的退选单。看着纸单上的名字,原来他就是从开学、经期中考至今都未出席的学生,再仔细端详退选理由:来到新学校不熟悉,一问之下才知是从远方外地来到另一个陌生处求学。当下,签与不签竟形成了拉锯,因为一位学生的前途会在我名字底下转向了另一个方面,孰好孰坏难料,却叫我心底沉重了起来,第一次见面的学生也或许成为了最后一次,缘份竟扭曲了我俩的世界心情……

事件让我想到一年前,在一门课上遭遇身体障碍的学生,由于种种原故,似乎不想让他人知道身体上的缺陷。或许是学习无法跟上进度,也或许种种因素的纠结,在期中考后,退选了我的课(后来才知是休学),使得期中考时来不及跟这位学生说的话,也成为了心底小小的遗憾。

两位学生都用退选、休学的方式解决他们当下的困难,可是不免想起,人生路上,总有许许多多的经验,而面对的课题也就越趋繁多、复杂,而感慨、痛苦、伤心甚至恨憾的情况也就变多,而二位学生,就像是流星一般划入了我的世界,我虽试图记忆住他们和他们背后的故事,却也快疾闪逝,消失在我眼前。

之所以难过或遗憾,一方面为己另一方面为他们。为己在于,为何不能透过更多的方式、管道去了解事情原由,将他们早点找回到课堂上,也许他们可以继续下去;而为他们则在于,他们是否思考过他们的行为所可能招致的后果,例如学分修不完、无法如期毕业,甚者是因为休学而走向了无法预知的人生道路

当然,并非一定要上学、有高学历才是万能的保证,但如同拿退选单的学生一般,远地读书已属不易,再不珍惜时间金钱,耗费之数将更难以计量。同等思量身心障碍的学生学习的动机应被嘉勉,但中途放弃呢?是否会太可惜了点!

也许两位同学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苦衷、难处,而做下如此抉择或许是一个难以承受的痛苦,但若不是的话,那又会是什么原因呢?我不是他们,无法为他们作下判断,但只期望他们的故事能给在学的学生们一个思考,目标路径是自己可以设定的,既然踏出了就不要放弃才是。

最后,也祈祝两位学生,有新的开展……

作者陈鸿逸,彰化师范大学博士生。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