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深:宪政体制功过 应由国民两党承担
第五场次讨论会,左起陈翠莲教授、远景基金会执行长赖怡忠、李登辉基金会董事长李安妮、国史馆馆长陈仪深、张国城教授、苏瑞锵教授(国史馆提供)
国史馆今天举行李登辉学术讨论会,中央大学副教授曾建元指出,前总统李登辉打造出的宪政体制,最终卡在修宪门槛过高而动弹不得,使得分期付款式的渐进宪政改革出现停滞。对此,国史馆馆长陈仪深认为,李登辉主要是推动民主化的大方向,至于宪制的优劣见仁见智,功过应该是合作修宪的国、民两大党共同承担。
国史馆7月27和28日两天,与财团法人李登辉基金会共同举办「虎口的难题—李登辉的抉择」学术讨论会,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发表19篇论文,领域横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国防、宪政改革与政治文化等议题,今天是会议的第二天。
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在第四场次「中国政策」的主题中,说明李登辉对中国大陆政策的政治考量及其具体作为,同时也透过曾永贤、张荣丰等人,建立与对岸互通讯息的管道。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员黄伟修从两岸经贸交流角度,重新探讨「戒急用忍」政策的决策过程,对于台湾的大陆政策的定位与意义。
第五场次的主题是「国防与国是会议」,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张国城教授认为,李登辉时代的国防改革不但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效应,其影响甚至衍伸至今。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苏瑞锵教授则论述1990年的国是会议,如何整合各方意见,正可作为李登辉「宁静革命」的经典注脚。
第六场次以「宪政改革」为题,由东华大学教授兼原住民族国际事务中心主任谢若兰、陈慧君合撰论文,指原住民族修宪正名的最大关键是李登辉总统,但更重要的是原住民族的集体自觉与凝聚力。
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曾建元指出,李登辉打造出的宪政体制,最终卡在修宪门槛过高而动弹不得,使得分期付款式的渐进宪政改革出现停滞,值得今日省思。
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良卿也探讨1970—1990年代初期从「大陆代表制」到「全国不分区」制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李登辉援引国内舆论,巧妙地以「全国不分区」的名义取代「大陆」,从企图转译大陆民意法统的过程,足以见证台湾民主转型的复杂动态。
台湾海洋大学教授应俊豪在第七场次以「社会文化」为题表示,1988年1月李登辉继任为总统,外界对于他能否顺利接班抱持疑问。南台科技大学教授杨子震考察司马辽太郎与李登辉就《街道漫步 台湾纪行》的〈对谈〉,整理台湾内外的评论及其日后影响。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主任卢启明指出,李登辉注意到长老教会被监控的事实,而能促使监控制度趋于「法制化」,从而消解于无形,可见李高明睿智之处。
今天的闭幕式,由国史馆副馆长许瑞浩代表馆长陈仪深发言,并转达陈的书面意见指出:作为参与修宪的过来人,他认为李登辉主要是推动民主化的大方向,至于1997、2005年所决定宪制的优劣见仁见智,功过应该是合作修宪的国、民两大党共同承担。
基金会董事长李安妮表示,此次学术讨论会有多篇论文,均引用李登辉基金会移转给国史馆,而国史馆已经数位化上网的资料,令人欣慰,也可见当初及时把文物档案交给国史馆是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