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选的自己担】陈冠甫/从国、民两党不分区名单谈「集体责任」
明年选举进入倒数,各主要政党纷纷公布自家不分区立委提名名单,其中国民党、民进党的名单格外引发外界注意。总结批评内容,正如前总统陈水扁脸书评论民进党名单「有派系的角力,有政敌的言合,有小党的收编,更有接班的布局」同一段话也适用国民党的名单。
不过,显然国民党引起的争议远超过民进党,从党主席吴敦义在名单内、统派亲中人选,未来可能造成的国安疑虑,都让社会大众感到无比忧心。这也反应在媒体报导比例上,国民党的负面声量直线上升,逼迫吴敦义要加开临时会变更名单。
不分区立委名单向来被视为政党门面,精挑细选的不同专业领域立委,代表政党未来四年的政策推动方向。在此面向上与其解释为单纯政党门面,更象征着政党的核心价值,以及能够承担的政治责任范围。尤其作为不分区立委,需要贯策党意的集体性要求比起区域立委来的更高。
如何挑选不分区名单会使得政党内成员负担「集体责任」,基于属于同一政党的同一性,政党内人物的瑕疵,会葬送整个党的名誉,因为彼此无法切割。整个群体要为其中一位成员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任,或是一个群体被要求以其名为之的事情负责。具体的说,政党施政不利会影响替党出征的候选人,倘若不分区名单过于糟糕,则直接反应在政党票上,甚至连带改变总统、区域候选人的投票意愿。
退一步说,国家内的每个民众也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广大的选民如何投下手中神圣的一票,选择什么样的总统、立委、政党。每个投票权人都有责任,也是种「集体责任」。社会意义上,现在每个社会问题,民众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放任,有间接的连带关系,比较惊悚的说法为「我们都有罪」──负担国家向下沈沦的责任。
个人、政治的责任,牵涉道德和伦理。从来不是单一行为好坏的命题,而是他的行为是否会对社会、世界造成伤害。虽然考量点也不同。个人讨论的是自我,政治考量的是社会利益,该怎么在其中平衡找出最好的答案是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毕竟民主选举的真谛就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承担」去年地方选举的结果,所有民众都在承担后果、分担集体责任。如今又快到作出抉择的时刻,该怎么正确投票是民众的责任。
热门推荐》
►台湾的年轻人投票吗?中年人才是最大票源?►国民党不分区/斗鸡、乌贼、土狼与哈巴狗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新公民议会》。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