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女儿告白:我讨厌妈妈连食物也要控制我…

妈妈情绪勒索,到底怎么解决?(图/达志示意图,下同)

作者:陈安仪摘自:宝瓶文化《爱妈妈,为什么这么难?──38种暖方式,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精选书摘

无法进食的女儿──控制型的母亲

长大后遇到和别人快要吵起来的时刻,她心中会快速想起那次和妈妈的争吵,自己对母亲大吼,「为什么妳什么事情都要逼我?」

母亲理所当然地回答,「因为我是妳妈妈」。

因为妳是我妈妈,所以妳什么都要赢吗?因为我是妳的女儿,所以我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吗?

「妳笨蛋呀!我不是叫妳昨天下班前把货都搬进来吗?为什么让我看到东西还在这里?」组长对着雅贞咆哮。

她先是被对方的大声震慑而呆住,而后心里升起一股恶心感,很想吐在对方身上。

店长仓库走出来说,「是我叫她先把仓库里面整理好,今天再把货搬进来。」

组长悻悻然地瞪了她一眼。

最近工作时这样的争吵愈来愈多,新来的店长和组长处得不好,两个人都希望能够拉拢她,也都会命令她,她夹在中间很是为难。

哭着对妈妈大吼

这阵子,她发现自己又开始吃不下饭了,只要一看到食物身体里就有一股厌恶感涌上来。

她从小心情不好就吃得很少。国三那年最严重,有一段时间,完全没办法吃东西,勉强吃了,甚至会吐出来。

当时她承受很大的压力,母亲希望她能考上前三志愿,整天在她身边叨念,催她读书、逼她吃饭、管她早睡。

有一天,她爆发了,和母亲大吵一架

「为什么妳什么事情都要逼我?」她记得自己哭着对妈妈大吼。

妈妈气得大声骂回来,「因为我是妳妈妈。」

听到这句话,她就像泄气的皮球,失了神。母亲后面再说什么,她都不记得了。接着,她就好一阵子都没办法吃东西,只能去看医生,严重时,还住过几天病房。

后来医生建议父母让她离开家,爸爸就安排她到南部念书,住在姑姑家,后来她的胃口就渐渐好起来了。

她无法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判断

毕业后开始工作赚钱的这几年,她无法进食的老毛病,时不时还是会跑出来。如果太久没有好转,她会去找医生聊一聊,吃些药,让自己的心情好一点。

照顾她很久的医生对她说,「有对妳身体好跟不好的食物,也有适合跟不适合妳的人。妳可以选择妳要吃什么,要和什么人交朋友,不需要全盘拒绝。」

她觉得医生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她不知道可不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

如果她选择了对自己好的,但别人说是错的呢?如果她相信或依赖了某个人,后来对方以此逼迫或伤害自己呢?

女儿的内心世界

「依赖会让我变成妳的附属品」:

不要逼我吃妳给的东西

「是非题」需要「是」与「非」,只有一个答案不能成为「选择题」,这个道理放在心灵人生中同样适用。

一个人要能够发展出「面对选择,做出决定」的能力,光是找到自己想要的并接受,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说不」与「放下」。

亲子关系中,如果母亲无法「放下」,女儿也就难以「说不」。无法拒绝是一种变相的失去自由,最终的反扑可能是青春期激烈的叛逆,而另一种常见的抗议方式,就是像厌食或暴食这类的饮食困难。

身体会摄取食物当成养分,就像心灵需要爱的滋养。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是不是能自由选择吃与不吃、什么时候吃、吃些什么、要吃多少,就好比这个家庭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弹性且贴切成员本身需求。

正是因为在身心对比下,摄取食物与接受爱是如此相似,所以当亲子关系中爱的流动被过度控制而僵化,常见的战场就在餐桌上,但这不会是唯一的冲突点。

身体成为抗议的战场

母亲对雅贞的控制不是只有食物而已。成长过程中,她一直是父母生活的重心,特别是母亲,每天妈妈都会关心雅贞大大小小的事情。

这样的关心,并没有随着她的年纪增长和能力增加而改变,小时候的教导到了青春期变成了干涉,滋养植物的肥料太多的时候,就会变成淹死植物的毒药。

在国、高中这个升学压力极大的阶段,母亲缺乏界限的关心,让她比一般青少年考生,多背负了缺乏自由而来的窒息感。最终,她的身体变成对家庭抗议的战场,用「拒绝妳给的食物」,来表达「不要逼我,我不想成为妳的附属品」。

习惯扮演「被动受害者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透过家庭互动,逐渐学会用言语说出需求,乃至表达情绪,然后在人际冲突中找到抒发情绪与化解争执的方式。

但如果家庭氛围不允许犯错,或将成员间不同的声音或个人自主意识,当成是对家庭的不忠诚。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过于害怕犯错,或惹别人不高兴,因此难以主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习惯压抑或忽略自己的负面情绪,像是愤怒或悲伤等,最后累积下来的情绪压力,就会透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

一个人如果缺乏对自己的探索,不够了解自己,再加上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在人际互动时,就很容易发生误解或冲突,让长大后的人际情境重复着与小时候原生家庭相似的戏码

就像故事中的雅贞,她夹在组长与店长的角力中,不敢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将情绪压抑下来,自己处理。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想要努力沟通的动力,因为她总是习惯扮演「被动的受害者」,所以连带着影响到那些与她互动的人,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坐上「主动的加害者」的位子,而她自己则不断在每个故事中重演着被人「逼迫」的角色。

母亲的内心世界

「不断给予,才是一个好妈妈」: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妳好

有孩子迈入青春期的家庭,总是火药味很重,但如果能聆听青少年的声音,常有许多意外收获。因为从他们充满情绪、听起来很刺耳的话语中,往往能直指出家庭的真实面貌与困境。

在晤谈室,常见的场景像是母亲苦口婆心地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孩子则愤怒地回答:「但我不需要妳给我的这些。我要的,妳却不给我。」

被许多「好妈妈」的标准所绑架,无法动弹

不断给予,却不考虑孩子目前真正的需要。有时候是出于母亲自己本身的需要,因为她需要透过「不断给予」,来减轻担心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的焦虑。

是不是要养出一个好小孩,自己才算是一个好妈妈呢?好小孩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是街坊邻居都有口皆碑?还是符合社会大众的名校、好成绩?但是这些别人眼中或嘴里的优点,能够反映出孩子大脑与品德的成长,以及更重要的内心满足和快乐吗?

同理,为了成为所谓的「好妈妈」,背负重担的妳,过得快乐吗?是不是尽管很多人说妳做得很好了,妳在理智上同意这点,但只要一遇到生活上的小失常,就会像压垮妳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妳崩溃大哭。

很多被孩子认为是「控制狂」的妈妈,都是太过焦虑,没办法停下来好好思考的女性。为了对抗焦虑,她们紧紧抓着从上一代或是周遭环境吸收进来的「各种标准」,严格地控制小孩与自己。

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过多的关心,对孩子来说,全都是潜在的监视与控制,因为她们也让自己身在「许多标准」的控制中。

「留白」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而「安静」更是一种深刻的包容。除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学习「放下」,是另一种孩子也需要我们给予的爱。

在孩子还幼小、依赖时,身为母亲的我们可以做很多努力,帮助孩子的身心逐渐茁壮。当孩子日渐长大并坚强时,我们该放手去相信孩子,信任他们自己可以走得好,过得快乐。

*****

妳是一个难以「说不」的人吗?在与家人的角力中,妳总是被逼着退让,妳渐渐习惯不表达自己,最后对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变得陌生,但妳隐约知道自己心里有一颗不吐不快的气球,等到它撑不住,爆炸开来,妳就开始拒绝所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让任何人改变自己。

不管是一开始隐忍到爆炸中间经历的辛苦和混乱,或是到后来对外界全面拒绝的匮乏和孤单,这些都是令人非常难受的处境。也许妳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好让自己不要总是在两个极端间摆荡。

妳不需要用力地证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赢」

在亲子或伴侣这类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为了得到爱,或害怕失去爱,让彼此陷入争「谁输谁赢」的局面。好像「赢」,才能让对方看见自己的「好」,只有自己在对方心中是好的,才是有价值,才能够得到爱;另一方面,在关系中一直赢或是占上风,好像是再次确认对方认同自己。不去看对方和自己不同之处,似乎能够减轻我们害怕失去爱的恐惧。

但吊诡的是,当妳证明自己「赢」,那对方就是「输」。当妳努力让自己站在「好」的位置,就顺便把对方推到「坏」的位置。

妳以为自己变「好」或是「赢」了,就能够得到或保有对方的爱。殊不知,对方被「输」与「坏」这样的位置和标签,弄得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削弱了爱人的能力。所以有人说,「在爱里面,输就是赢,赢就是输」。

在亲密关系中的嫉妒与竞争,说穿了,都是为了得到与保有爱,如果能对这点有深刻的理解,也许妳会知道改变做法或偶尔放下坚持,可能是更好的相爱方式。

做为一个母亲,妳不需要一直让子女听自己的话,或是照自己的计划走,妳只是希望他们好而已。

当妳过于强调自己的坚持,同时就把孩子推向「输」与「坏」的位置,这已经削弱孩子主动变好的力量。

做为一个女儿,妳不需要一直努力和母亲争执到「赢」,或不断向家人证明妳的「好」。但是妳要为自己奋斗,尽管在进步的路上,暂时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同,妳还是要为自己努力。遇到挫折、跌倒了,就用自己的方式爬起来。

经历过一切,妳会发现家人们能否看到妳的改变,或是认同妳的好,其实受限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那是属于他们的议题,而不是妳的。

人生有很多辛苦要克服,若妳不为自己奋斗,就会让别人来逼妳

如果妳发现自己总是落入被人逼迫的窘境,停下来想一想,也许妳自己该负一些责任。

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把主导权交给别人,也不会被动地受人逼迫。也许是过去的经验,让妳太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隐藏起来,太习惯用顺从来维持关系的和谐。妳会发现自己在被逼迫时,常陷入两难。妳如果不做什么,对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妳不好,但如果妳真的去做了什么,又好像是听从对方,让对方赢,而自己变成输的一方。卡在这类的问题里,妳总是绕不出去,似乎选择全盘拒绝,还比较简单。

人难免会犯错、会偷懒、会粗心大意,妳可以对自己生气,但妳不该拿自己的人生前途来闹脾气。如果因为偶尔失败或做得不完美,就放弃自己的想法,把做选择的主动权让给别人,那剧情就会演变成别人来逼迫妳。

好比一个人因为对主管不满,既不选择表达,又不敢离职,内心无法消化的抗拒,让他上班常迟到,最后逼得主管只能拿考绩威胁他准时上班,而同事眼中的他是一个没有时间感,不够负责任的人,可能连他自己都这么想。

如果能早些正视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拿回改变的主导权,他也许不需要用这么消极的方式去过生活。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一、拒绝逼迫,拿回属于妳的主动权

不再让人逼迫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回自己的主动权。

要能够有自信地在自己与他人意见相左的时候,清楚明确地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仰赖妳平常对自己的认识与栽培。

也许妳觉得这件事对妳而言太陌生,不太知道怎么开始。建议妳可以从仔细观察自己的言行做起,就像写心情日记一样,记下妳一天的心情好坏,慢慢累积对自己的认识,哪些事情、哪些人、哪样的态度会让妳伤心或生气,而做哪些行为会让妳快乐。

记录一段时间之后,试着用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妳的纪录。想一想,如果妳透过文字认识这个人,妳会如何形容她呢?如果妳想跟她当好朋友,妳会知道她喜欢或讨厌什么吗?

持续下去,总有一天,妳会变成自己最好的知己与战友。

二、不论好坏或输赢,勇敢走自己的路

寻求认同是人们共同的需要与渴望,特别是来自家人的认同,但是如果为了得到认同,却变得无法好好地探索自己内心、认识自己的特色,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就变得本末倒置。

「追求快乐」无法让妳得到快乐,而是透过深刻地投入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才能得到快乐。「寻求认同」也是一样的,妳不需要把他人的认同放在第一位,而是尽情地去做自己,

让自己的潜力得到好的发挥,让自己变得更好。

妳会变得看重,且欣赏自己,他人也会因为妳的好状态,而认识到妳为自己做的决定是个很棒的选择。

「只要和妈妈相处超过三天,我们就一定会吵架。」

「我无法忘记妈妈对我的批评、谩骂与控制……」

「我怨恨妈妈,但看她流泪,我的心却好刺痛。」

世界上,再没有一种关系,

如同母亲与女儿之间,紧密复杂、幽微又纠葛。

当带伤的女人成为母亲,当所有心理困顿在家族里代代相传,

身为女儿的妳,有机会将彼此的伤痛划上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