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涝投资加大,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系统的优化

“我们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内涝,二是水污染和水环境需要改善。现在来看,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治理工程缺乏对城市水系统复杂性的认识。轻规划、重项目,轻溯源、重工程,基础设施投入和资源能源消耗浪费非常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在15日到17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水业院士专家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他提出,治好水患等“城市病”需要有中医的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而很多城市的做法却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随着极端天气、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加剧,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可能让城市瞬间陷入水淹车陷的混乱。解决城市的内涝和水污染等问题,已经引发了政府层面的重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今年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2024年要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各类设施能够实时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他特别提到,今年将提升城市排涝能力,打算再启动100个城市、1000个易涝点的整治。

“我感受到的是,我们行业今年的中央投资将是巨大的,比哪年都多,而且重点是在管网建设上,因为我们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出现在管网。”一位水务行业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称,今年除了排水防涝以外,还有更新改造和地下管网的专项资金拨款,将会有力带动相应的项目投资。但他也同时强调,经济效益同样是项目建设的追求,如果中央投资都变成新的政府债务,那将缺乏持续性。

论坛期间,多位专家院士提出,实现水业全方位的提质升级,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海绵城市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系统的优化,而不是单元的最佳。”其次是实操层面,利用好新质生产力实现整体优化,智慧化将是水务升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和趋势。

以城市污水系统应用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形象地把数字水务称为感知数据的“眼睛”,智慧水务是思考分析的“大脑”。她表示,数字水务包含了基本的数据和感知的数据,基本的数据就是传统的设计图纸、运行数据的报表以及平时可能做统计的各类数据。智慧水务的关键则是对数据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污水系统的智慧管控通常的目标包括实时预警、优化调度、节能降耗等。再围绕着这些目标应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建模来挖掘数据的逻辑,实现水务设施决策智慧化和管理的精准化。

徐祖信认为,对于后面整个的数字统计分析,城市水务系统还要加强。

智慧水务龙头企业威派格(600956.SH)研究院院长薛浩对第一财经表示,从目前在全国落地的数百个项目实践来看,就当前已经实施智慧水务的企业来说,基本上可以做到柔性可用的系统建设目标,这体现在较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容错性方面。在这之下,依然隐藏着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例如勒索病毒或是因为地震、火灾等情况导致机房断电出现运行不稳定。同时,业务层面可能出现异常天气,例如因冬天气温过低导致爆管和漏水后阀门不能自动关上,以及物联网监测数据上的毛刺数据等,这些难题仍待解决。

“我们认为,当前国内的智慧水务正处在从柔性可用向韧性可信升级的阶段,这需要系统具备应变力、防御力、恢复力、感知力和协同力。类似电力系统或者是产业互联网的实践经验,他们产生的一些点点滴滴的星火,我们也在引入到水务行业智慧水务里来,逐个攻破我们行业的瓶颈,从而实现整体优化。”薛浩称。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出于构建安全、韧性、高效的水业要求,智慧水务市场也成为近年来多家企业跨界追逐的“蓝海”市场。有研报分析称,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慧水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