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北市卫工处建设有成 打造后巷美化与海绵城市的幕后推手

文/林欣梅 图/卫工处提供

九月六日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卫生下水道工程处举办「俟河之清,三十有成」─淡水河系污水下水道系统回顾创新及环境监测大数据成果研讨会,探讨近三十年来,台北市政府致力于监测淡水河口水质及生态变化,改善淡水河污染的成果。

淡水河全长约一五九公里,横跨台北、新北与桃园三个县市。作为都市废水的承受体,淡水河河川的品质好坏,代表行经都市的精神以及污染程度。因此,卫工处自民国六十一年起推动「台北区卫生下水道纲要计划」,投入逾新台币一七一○亿元经费改善污水问题。台北市副市长彭振声于专访时说明,目前台北市用户接管普及率已达近八成,近五年淡水河川的BOD(生化需氧量)已慢慢改善,依数据显示,淡水河流域轻度或未受污染河段已逾六○%。

另外,污水处理厂设置其实需要利用细菌把有机物消灭,但是,早期的法令要求民众须在住家设置化粪池,导致BOD量无法达到原设计值180ppm,浓度不够即无法培养足够的细菌。经多年劝导,慢慢辅导市民将化粪池移除,这也是污水处理厂绩效提升的原因之一。

彭振声表示,政府希望在改善水质的同时也可以推动台北市成为永续经营的都市。近年政府的各种政策推广,从「后巷美丽化」到「海绵城市」的架构经营,塑造整体的都市环境不是只有污水处理,还有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借镜日本的社区通学巷概念,卫工处在家庭接管后,将一米五的后巷空间重整美化,建立「社区通行道」,一方面,让原本阴暗的后巷也可以成为孩子安心上学的通道;另一方面,希望后巷能成为市民的聚会地点,透过里长、社区的整体维护,和市景融合在一起,体现出都市的内涵与精神,并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目前包含万华等地区的国小周边在内,已经有一千八百多条社区通行道落成。

「最重要的是,后巷美化不只是美化景观,也是对抗极端气候的方法之一」,彭振声指出借由屋顶庭园与后巷美化的建设,可以降低气温与二氧化碳的产生,「也会减少地面流量,短延时强降雨造成淹水的机率也会跟着下降」。

此外,突如其来的短延时强降雨,可能会造成人孔盖喷飞的情况,为顾及路上行人及车辆用路安全,卫工处将传统人孔盖更换成符合CNS国家标准的「耐扬压污水人孔框盖」。即便遇到强降雨,人孔及阴井内的压力使人孔盖上浮最多两公分空隙,再利用排气的原理,从空隙排出雨污水及空气。当人孔内部压力减少后,孔盖会再退回框座内。「如果真的弹开,耐扬压人孔盖下面还有一层防坠落的栅栏,拥有双层的防护措施」,彭振声补充,自一○六年起,依照政府年度预算,现阶段已陆续更换两千七百个。

台湾深受极端气候的影响,时常有短延时强降雨的现象发生,透水性不足的地面会导致地面迳流,增加淹水的机率,也不易进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从农村到城市,历经产业转型的台北市,原本土地渗漏量可达五○%,但过多的水泥设施,导致都市路面的渗漏量大幅降低,相反地,迳流量则逐年升高。

为此,多年来台北市政府极力推动「海绵城市」的架构。首要工作就是将人行道铺面改为铺设具透水性的材质与增加透水、植被面积内湖观测站侦测其效果:(1)透水铺面可减低降雨初期七.三~一九.八%的迳流量;(2)透水铺面可降低地面温度约二.○二至五.八六度。透过铺面、植被的改良,提升渗漏量不但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也有助于降低都市热岛效应影响。

海绵城市的范围包括屋顶庭园、公园水扑满,和沉降式设计的绿地。「以台北市绿建筑自治条例为例,应取得绿建筑标章之非公有建筑物及工程总造价达新台币五千万元以上之公有建筑物,屋顶平台绿化面积应达百分之五十」,彭振声进一步解释,目前台北市的社会住宅就必须依照这样的规范进行都市设计的审议。整体而言,透过透水铺面、绿化植被、公园水扑满、屋顶庭园和垂直墙面绿化的结合,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的海绵城市,最终目的还是在降低短延时强降雨造成的灾害机率。

最后,彭振声呼吁,政府的工作是将空气、水污染、雨水灾害减低,但环境的保护还是需要市民一起配合。包括既有设施的维护、水沟的清理、禁止烟蒂、泥沙弃置排水沟等等。环境污染的改善,需要全体市民与政府共同努力!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理财周刊》995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