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绵城市 中市强化排水防洪能量

台中市政府12日举行市政会议,水利局长周廷彰进行「打造韧性城市 治水有成 市民有感」专案报告。(卢金足摄)

绿川水环境改善计划第2期工程,污水截流及环境营造,成为已成为全台最热门的景点之一。(卢金足摄)

绿川成功整治后,南区复兴路至爱国街段工程进度达98%,河道上打造「书屋桥」,营造悠闲文艺水岸空间。(卢金足摄)

台中市水利局长周廷彰12日在市政会议针对淹水、污水、缺水等问题的改善过程与规画;水安全、再生、净化等治水思维;绿柳川、筏子溪、软埤仔溪、葫芦墩圳等河岸成果,对未来的蓝图展望进行专案报告,加强全市全流域治理,连结水道、铁道及园道,让台中这座城市更宜居。

台中市政府12日举行市政会议,水利局长周廷彰进行「打造韧性城市 治水有成 市民有感」专案报告,细数市府近4年的水利建设成果,包括投入约26亿元整治野溪及改善农路、雨水下水道建置率突破75%、广设滞洪池、全国第一4年内新增6座水资源回收中心、污水用户接管突破17万户等排水改善工程,更营造市民的河川、全国首创注册台中河川品牌等。

副市长林陵三予以肯定,期待透过在前瞻计划争取到的55.4亿元经费,持续营造不缺水、不淹水、亲近水的优质生活环境,让台中成为永续韧性的宜居城市。

为解决103年以前台中市海线地区淹水、污水下水道建置率低及缺水等情形,市府近4年来全力改善易淹水地区水患情形,不仅在野溪整治及农路改善部分,投入约26亿元,改善野溪护岸及农路达153公里;也建置雨水下水道,目前建置率突破75%,建置长度位居六都第3;更广设滞洪池,增加42万吨滞洪量,使总滞洪量达157万吨。

3年多来市府除了积极建设硬体设施,强化排水路清淤工程,改善易淹水点86处、减少淹水面积达1400公顷,尤其是过去逢豪大雨必淹的静宜大学前、大甲民生地下道、沙鹿火车站前、太平光隆营区、南屯交流道等,透过增设雨水下水道、建置滞洪池、截流箱涵及排水改善等工程,近年未再出现淹水情形。

在污水建设上,市府近4年新增6座水资源回收中心,居全台之冠,与103年以前相较,可处理污水量增加2.4倍、达26万吨,用户接管突破17万户;未来也以每年增加3万用户接管户数、接管率达30%、累积接管30万户的「污水333」为目标持续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周廷彰表示,市府也独步全国打造台中河川品牌,首创将中区绿川及丰原葫芦墩圳注册商标,并定位出包括柳川、惠来溪、旱溪、食水嵙溪等每条河川的独特个性,透过河岸的重生、变貌,重新展现它们的美丽,让市民慢慢找回对河流的情感。

市府在中央前瞻计划预算中,争取到55.4亿元经费,各项经费均已到位,其中水与环境一项经费更获37亿元挹注,金额为全国第一,未来也将持续营造不缺水、不淹水、亲近水的优质生活环境,要让台中成为具有永续韧性的宜居城市。

「水利局都做到了!」林陵三表示,一个城市有河流经过,如果好好营造,会出现很好的美景,就像大家熟知的多瑙河、塞纳河等,台中市从北到南有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等河川流经,而筏子溪、绿川、柳川等支流兼具防洪、排水功能,市府义不容辞进行整治,包括在柳川、绿川的河底做了箱涵以顺利排洪,河岸上则进行景观改善,在都市中增加许多游憩点,让河川除了可以排水防洪,更兼具亲水功能。

市府秘书长黄景茂指出,文心路路平后的人行道使用透水、耐压地砖,相较原来不透水的地砖,经费约增加30%,虽然成本较高,却可以加强排水,更利用「水扑满」原理储水再运用,是打造海绵城市重要一环,希望未来大量使用到全市各人行道中。

另外,对于水利局将水资中心这个过去大家认为的「邻避措施」,打造成水资公园,变成「迎臂措施」,获得多座奖项肯定,做得一年比一年好,吸引许多居民前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