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诸葛亮和刘备联手杀害,如果不死,诸葛亮丞相之位不保!
一部《三国演义》留下了许多美名,比如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留下了千古美名。在公元225年,孟获起兵反叛蜀汉,诸葛亮去平叛的时候,此人和诸葛亮说了一个计谋,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心中十分高兴,不久以后有了“七擒孟获”的佳话。在诸葛亮南征回来以后,曹睿继位,司马懿率大军来袭,诸葛亮大惊,又是此人献反间计,曹睿果然中计,司马懿贬为草民。
这个人就是马谡,被诸葛亮失了街亭杀害了,在《三国志》里,马谡是死在狱中。在马谡被诸葛亮杀害以后,诸葛亮身边就少了这么一个智囊,致使诸葛亮在以后的北伐中,都是无功而返。都说自己的才华希望能够碰到一个好领导,但是刘备显然不是一个好领导,在自己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正史都没有记载刘备为什么这么痕马谡,但是在正史当中,诸葛亮和马谡情同父子,诸葛亮对马谡自己的见解非常欣赏,还称他为“匡世奇才”,在打仗的时候,两个人都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当时司马懿率领20几万人马来到,马谡当时只有区区2万多人马,这么大的兵力悬殊,就算是诸葛亮亲自来到,不一定能打赢,看看当时马谡是怎么做的,在山上扎寨,这难道有错吗,以这样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守得住,没有办法只能死守,就相当于现在的战斗,和阵地共存亡。
马谡以马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有什么错呢?应该主要责任怪诸葛亮,怪诸葛亮对于形势错误估计才是关键。打仗吗,总要有胜有败,如果以一次失败就杀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七次北伐,都失败了,这又怎么说了,最后一次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老天注定要司马家族兴,这是大势所趋,马谡挡不住,诸葛亮也挡不住。
马谡丢了街亭,不能怪马谡,也不能怪诸葛亮,只能怪司马懿厉害,即使当初马谡听王平的话,失败还是必然的,只是过程不一样而已,最倒霉的是自己立了军令状,不像关羽,有大哥罩着。还有当时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政权,和诸葛亮一直势不两立,没有办法,只能让马谡当了个替死鬼。
在以后诸葛亮进行的战斗里,诸葛亮一次次发出了“吾遍察诸将,皆无人可授”的悲叹,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重视,如果不死,马谡肯定能够代替诸葛亮,有一番作为,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