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的司马懿──一生最大对手 曹操和诸葛亮(一)

《三国演义》大力炒作

唐太宗在《宣帝纪》末所作论赞中提出相反观点,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是为防止出现觊觎帝位的野心家而提出的警告。可惜,这种强加之辞和《三国演义》的贬低丑化一直影响和左右着文史界、民间的看法。因此,我试从十个方面分析司马懿其人,给其以历史定位定性。

现在的焦作市辖区范围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物,最大的官要数司马懿了。生前做过大将军、太尉、丞相,汉魏之际的显职,上公、三公的位子几乎坐个遍。死后又被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对于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焦作老乡,其声名之显赫似乎应该令我们所有焦作人引以自豪,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这位老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实在是不怎么样。

一是窝囊无能。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手摇鹅毛扇在城头唱道:「我正在城头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何等闲雅自在。而司马懿在城外手握重兵却怕有埋伏,抓耳挠腮不敢进去,自作聪明退了兵。得知真相又自我解嘲说:「司马呀司马,你的胆子也太小了;诸葛亮呀诸葛亮,你的胆子也太大了!」这便是典型一例。

二是残忍狡诈。突出的表现是对曹氏集团的斗争中,杀人不眨眼,动辄灭九族。

三是小丑角色。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争战中,每每战前自以为是,挥斥诸将(他老先生原是有这个资格),然而次次棋低一着,往往大输。吃了败仗却善于总结,善于自嘲,给自己解围。前文《空城计》是一例,《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又是一例;司马懿笑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说起话来脸不红心不跳,一副嬉皮笑脸、插科打诨小丑模样,死诸葛有知,说不定会被气得活转过来。因此京剧里的司马懿和曹操一样,被涂了个大花脸,给人又奸又丑的形象。

实际上正史记载不是这样。司马懿如此形象,完全是旧京剧和《三国演义》大力炒作的结果。看看《三国志》、《晋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又俗云: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只要用脑子去看,就能看出些不同来。

四十岁前度日如年

评价历史人物,首要的是看其阶级属性,同时更要看其于时于世的作用和影响,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知人论世,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司马懿是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的一分子,毫无疑义地是人民的压迫者和剥削者。另外,就他个人的作用和影响来说,当然有个是英雄还是狗熊的问题。

司马懿一生中有两个最大的对手:曹操和诸葛亮。

先说曹操。司马懿四十岁之前度日如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全在于曹操。曹操拥汉献帝于许都站稳脚跟之后,听说了司马懿的名气,便请他出来做官。没想到司马懿看不起出身不好、带有流氓气的曹操,拒绝应召。曹操请了他两次,他就是装病不上路。曹操恼了,吩咐使者:「他要是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眼看架势不对,只好乖乖出发。到了许都,该像郭嘉一样受到重用了吧?事实正相反。曹操很有眼力,一见司马懿,立即断定此人非同一般:眼神锐利如捕兔之鹰,行止精警闻声回首而身不动。但既然叫来了也找不到杀人的借口,只好让司马懿干个和军事、财政沾不上边的闲差,如文学掾、议郎等。后来曹操不只一次和儿子、下属谈起司马懿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之以兵权。」猜忌不可谓不深。说曹操是他的死对头毫不过分。然而后来呢?曹操本人也打消了疑心。曹操重病时梦见三马同槽而食,贾诩说是吉兆。后人有诗叹曰:「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这是《三国演义》的议论,其实司马师那时才十几岁,还未入朝当官。

曹操输了,诸葛亮呢?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八下中原,实际上是诸葛亮五出祁山,六次交战。三出与四出之间,司马懿曾带兵攻打蜀国一次。

六次交战,总的来看,是蜀国诸葛亮存吞魏之志,持战略进攻态势;魏军以司马懿为主帅,持防御态势。第一次: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出祁山,天水等三郡归降。但是最终以司马懿八日驰军千里擒孟达为转折点,张郃破马谡于街亭为结果而告失败。第四次:魏太和四年,即蜀建兴八年,司马懿与曹真兵分两路进攻蜀国。诸葛亮按兵不动,因蜀道险难又连日暴雨发大水无功而返。第五次: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兵再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解决运粮问题,射杀张郃而大破司马懿军,因粮尽撤退。第六次: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由祁山斜谷出兵,与司马懿对阵于渭南。蜀军一方面积极求战,一方面分兵屯田,做长期相岭打算。百日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军中。此四次大战均是诸葛、司马亲自对垒。第二次陈仓之战,第三次武都、阴平之战,正史未载。我宁愿相信《三国演义》小说家言,是司马懿拟定方略,遥控指挥,与前线的诸葛亮对垒,挫败蜀军。

鸟瞰当时天下大势,三方鼎立之势刚刚形成,各方正处于内部调整、巩固时期。从政治、经济、地理、综合国力来分析,魏、蜀双方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面对如此大局,唯有大力发展充实自己,静观以待变,才是上上战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