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古希腊的「历史」和司马迁的「史记」──未酬邦国中兴之75(朱伟岳)
西班牙巴赛隆纳的哥伦布纪念碑。(黄子明摄)
民国42年12月25日,我们这批正式进入海军军官学校46年班的军校学生,因为那时中华民国仍代表全中国,乃自动成为接续清帝国「中国皇家海军」的「中国海军」新秀一份子。无论「中国皇家海军」或「中国海军」,海军的观念,和我国传统所说的水师或舟师都略有差异。比较上海军更具有独立性和重要性,尤其在依赖海上贸易的时候。
海军这名字在我国正式出现,是在清廷「以夷制夷」办洋务之时。清光绪14(公元1888)年,清廷批准颁行《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水师改用了「北洋海军」名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以海军为名的舰队。
北洋舰队在制度上几乎完全山寨英国,《北洋海军章程》和英国皇家海军的规章教令等,基本上都相同,故聘用洋人教官,以英式口令操练官兵;舰队中的舰长、副长等,不少是先贤容闳经办幼童留美返国的留学生或福建水师学堂毕业的军官出任,故北洋舰队,在表面上看是有模有样的海上队伍,缺的是真正海上长久的经验和战斗历练,和日本从倭寇群中锻炼而出的日本海军作战,甲午之战吃个大亏,是我们要痛苦认知的事实。
作为中国海军的一员,回顾海上生涯,若对中国过去的水师或舟师完全不提,说不过去吧!因为中国过去的水师或舟师,说是华夏中国古时的海军,实不为过,尤其拿来和西方古时所谓的海军相比的话。但是自从哥伦布(公元1451~1506)于1492~1502年,时明孝宗弘治5~10年计5年之间对新大陆的探险航行,其时是郑和在公元1405~1433年,即明成祖永乐3年~明宣宗宣德8年,七下西洋之后87年的西方航海故事。
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成功到达美洲大陆,欧洲人得以在新发现的美洲土地上建立永久殖民地,使美洲大陆接入西方的商业文明,成为以后一系列欧洲国家向世界其他各地殖民的先声。欧洲人以及在美洲的后裔们,把哥伦布发现美洲之日定为法定假日,即哥伦布日。
西方人的历史,包含他们所写的世界历史,也将哥伦布的探险航行视作中世纪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于是当我们展读中国以外的历史的时候,我们读到的就是公元1492年哥伦布日以后,欧洲人以他们的观点所写的历史,有人称之为欧洲中心论者。
其概要为欧洲是一个按照古希腊公民社会产生了罗马,罗马产生了基督教欧洲,基督教欧洲产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产生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产生了民主政治、科学发皇和工业革命,浓缩在美国成为民主、自由、人权,体现了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而称为普世价值,凡与此相违者,就是极权、专制、奴役;因之说古中国有奴隶社会,就是从这观点衍生出来。
欧洲人最先提到希腊,而希腊最早的历史记载,相当于华夏中国《史记》者是希罗多德所着《历史》一书。希罗多德,其生卒年日不详,据推判约为公元前484~425年,是一位古希腊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游牧民族阿契美尼德人所建立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命名为《历史》,成为西方文化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作品。他这本书,颇有点像元朝时马可波罗游记的味道,但正如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影响不凡,希罗多德这部《历史》的影响,自然更重要,使得欧美人氏有一个根据点,可以把欧洲、美洲的发达史,连续写下去直到今天。
《历史》全书以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为主线,但内容包含讲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小亚细亚、埃及、利比亚等地的风俗民情及希波战争的诱因;也记述希波战争史事,如伊奥尼亚起义、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等等,而以希腊军队攻陷赛斯托斯作结。这部希罗多德所写欧洲的史记,因为受到当时欧洲历法纪元及地理知识局限的影响,正如一位好的书法家,用不好的笔写字,难免会有败笔一样,故与希罗多德的时代甚为接近的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400年),就批评其《历史》中的题材,「由于时间的遥远,迷失于不可信的神话境界中。」
另罗马政治家、雄辩家西塞罗(公元前106.1.3.~43.12.7.),虽然把希罗多德称为「史学之父」,但同时也认为《历史》中不少内容实在「难以置信」。若把这西方的史记《历史》和华夏中国司马迁(前145~约87)所写的《史记》作一比较的话,虽然司马迁的生卒年月较希罗多德约晚340年,但《史记》中的记事,却从华夏的三皇五帝开始,是中国人所习称的五千年文明,较之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叙事,尚早约二千年。故西方人对《史记》的记事,也「难以置信」,仅认同中国信史始于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元年周公摄政之时。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周成王以前商朝有相当完整的记述,包含时间、朝代次序和帝王名号,西方人皆亦「难以置信」。但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民国17(公元1928)年对殷墟的发掘,计前后发现甲骨15万片以上,共辨别出不同的甲骨文单字5000多个,其中已能辨识的1700多个字,发现为现在汉字的前身。从已能辨识的甲骨文字中,竟也发现了商朝的年代和帝王名称,和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述者相同,这自然是以实物证明了《史记》的可信程度;另尚未能辨识者3300个字中,有可能还隐藏着三皇五帝以至夏代的故事。现大陆考古的推进,对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学者多认为系夏朝首都遗址,因出土文物与碳-14测定的时期,和司马迁《史记》中记述夏代若合符节。
这样看来,司马迁的《史记》虽晚出,似乎较西方的史记名《历史》者,更靠谱些也不一定。本文提及这些事,在海峡两岸三地,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西方历史书籍的大致内容,但当本文说到古时中国的海战时,自然会提到海战的规模、舰船等,难免也会想到当时的西方的情况如何呢?实在太难做出真实的比较,若有比较出现,请读者以有此一说视之。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