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受李鸿章赞扬的买办──未酬邦国中兴之68(朱伟岳)

唐廷枢

跟在容闳后面的香山县同乡后进小子们,他们没有去留学,也没田可耕,就留在澳门或香港,念了几年洋书,和洋人能在语言或文字上交流后,就在洋行中工作,以跑腿打工谋生。美哲学家杜威说:「生活就是教育」,不错,这跑腿打工,正是另外一种教育。从这「流品殊杂」教育出来的人,国人通称之为买办。本文所指买办,狭义上就指近代外国在华「洋行」中;上班打工的国人中的老土小子,他们从洋人的实际操办中,学习到较先进的贸易知识和技能,在国内发挥他们学到的经商本领,因成就不凡而名震一时。买办2字,当然比不上士大夫中秀才、举人、进士等名字向亮,但就促进华夏中国的商业发展而言,他们或真正「功高震主」了。

在容闳就读的澳门及后来的香港马礼逊学校,雇有一位帮工名叫唐宝臣者,香山县人氏,而且家贫,就带着3位儿子在马礼逊学校打工度日。唐宝臣的3个儿子唐廷桂(公元1828~1897,道光8~光绪23年),唐廷枢(公元1832~1892,道光12~光绪18年),唐廷庚(公元1835~1896,道光15~光绪22年),当然都随着老爸,先后在马礼逊学校就读。这学校的经费,来自英、美两国个人及教会的捐献,数目不多,故前几年招生数都是个位数。学校的课程安排,半天读中文,半天读英文。课程除中、英文外,还有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地理、音乐、美术等,和当年的国内私塾教育,很不相同,主持者自然是英国或美国来华的牧师。学制初定为3至4年,大致属于现之初中到高一之间。这学校最先于公元1835(道光15)年在广州试办,公元1837(道光15)年在澳门正式开始,到公元1839(道光19)年因「广州销烟」事件而停办,于公元1842 (道光22)年时,英人已于公元1841年强占香港开埠,乃迁至香港继续。牧师们的中文不是很灵光,所以学生们姓名登录,都以英文记下口音,中文是后人加上的:

Awing(阿闳,容闳)、Ayun(阿远)、Atseuk(阿焯)、Awei(阿伟,吴荣魁)、Aling(阿灵)。

Achik(阿植,唐廷桂)、Ashu(阿枢,唐廷枢)、Ashing(阿胜,黄胜)、Afan(阿宽,黄宽)、Akan(阿根,李根)、Awan(阿运,周运)。

在广州及澳门,以说广府话及客家话的人为多,笔者不熟悉广州话平时对人如何称呼,但熟悉客家人如何称呼对方。在客家方言中,「阿」字是称呼他人时的必要助语字。如客家人称爷爷、奶奶为阿公、阿婆,称爸爸、妈妈为阿爸、阿姆,称哥哥、姐姐为阿哥、阿姊;譬如笔者为朱伟岳,若我家长辈把我介绍给亲友时,会说:「这是阿伟岳」,或对较熟稔的人说:「这是阿岳」。故对洋牧师记下当年学生名单,全是「A」字开头,似可推判,当年马礼逊学校的学生,不敢说全部是客家子弟,但大部分是客属如容闳、黄宽、黄胜、唐廷桂、唐廷枢、唐廷庚等。和容闳、黄宽、黄胜等出国留学走不一样的道路,而走上打工之路的,有唐氏三兄弟唐廷桂、唐廷枢、唐廷庚,及没有进马礼逊学校,就直接进入洋行打工的徐润、郑观应等先进,在华夏由农业社会迈向商业社会的蜕变之初,他们是几位出色的先行者。

试先说这唐氏3位兄弟。老大唐廷桂自离开马礼逊学校不久,公元1848(道光28)年1月,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发现金矿,消息很快传到香港、广州,次年的公元1849(道光29)年,即有300多位老广前往三藩市淘金。因为真有金矿,故前往淘金的人快速增加,到公元1852(咸丰2)年时已到达两万人。公元1851(咸丰元)年,唐廷桂随叔父前往美国旧金山,香港的教会写了一封推荐信给旧金山的基督教牧师,故唐廷桂于公元1852(咸丰2)年到达美国后,先是在教会工作,后积极投身各种商业和交际活动,被推举为旧金山香山同乡会阳和会馆会长。

是年旧金山爆发排华事件,公元1854(咸丰4)年加州又掀起新的排华浪潮。唐廷桂挺身而出,多次与当地政府交涉,运用美国法律为华人声讨公道。因多次为华侨争取权益,唐廷桂被推选为旧金山华商公所总理董事。他就任期间,为旧金山的华人提供了许多帮助,还将美国政府有关法律译成中文,以方便华工、华侨阅读。

不几年,因金矿渐少而采金潮冷下来了,公元1857(咸丰7)年,唐廷桂也离开美国返回国内。当唐廷桂在美国加州的时候,其老弟唐廷枢先在一拍卖行做了很短时间的翻译,后进入香港政府从事翻译工作,在这里唐廷枢认识了后来成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公元1832~1898,道光12~光绪24年),次年的公元1858(咸丰8)年,经李泰国安排,唐廷枢赴上海,出任上海江海关高级翻译。在香港政府任职期间,唐廷枢已在业余时间,一共开办了两家当铺,这是他第一次发挥他的经商才能。他的老哥唐廷桂从美国回来,一定是回来帮助老弟发展事业。

任何正规的进出口贸易,都要经过海关,有海关的人脉,进出口业务一定会方便许多;而且在江海关服务之便,知道那些项目,是出口或进口上最容易上手的项目。经唐延枢初步观察,从事棉花购买转卖给当时的大贸易洋行怡和洋行,利益最好。唐廷枢在江海关干了3年,于公元1861(咸丰11)年辞职,自资创办了「修华号」棉花行,其主要业务,就是收购国内的棉花售予怡和洋行,怡和洋行再将这些棉花输往国外。唐延枢离开江海关后,就推荐唐国华接替他在上海江海关的工作,担任首席翻译。唐国华是谁呢,就是他老哥唐廷桂的化名。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已由李泰国改为赫德(Robert Hart,公元1835~1911),赫德对唐国华的英语水平,个人品格和经商能力都很欣赏,很快便重用他,把他内定为两名候选的华人税务司之一。

其时他的老弟唐廷枢因做棉花生意,和怡和洋行关系良好,也得到洋老板们的信任。公元1863(同治2)年,怡和洋行就敦聘唐廷枢,为怡和洋行的总买办,负责管理帐款、收购物资、开展航运、扩大市场等业务。在这期间,唐廷枢用他赚到的钱,附股于外国在华企业,先后附股的企业有保险行业、华海轮船公司、公正轮船公司、北清轮船公司、美国琼记洋行的苏晏拿打号轮船、马立司洋行船队和美记洋行船队等。

老哥唐廷桂(唐国华)接替其弟唐廷枢任职江海关时,公元1864(同治3)年9月,因「私收海关已裁陋规」获罪。事实上该陋规,早已存在为潜规则已多年,当时办案人丁日昌,梅州丰顺县客家人,正在李鸿章手下任沪道兼江海关道的领导,后曾任福建巡抚,与容闳颇有来往,是支时幼童留美的官员。据称丁日昌等眼见唐氏兄弟生意越做越大,乃想法向富商勒捐款项,以充实洋务建设费用,因之拿唐国华(唐廷桂)开刀。后来此案以罚款结案;据李鸿章在其奏折《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及附《唐国华(唐廷桂)赎罪片》称:「唐国华出银2万5000两,同案另两犯张灿、秦吉各出银7500两,共银4万两,合办洋铁厂一座赎罪」。这座洋铁厂即美商旗记船厂,后来以旗记船厂为基本,改建为江南制造总局。华夏中国的重工业制造的源头,就在这里;不意是由赎罪而起。清廷官员筹款建设,竟有对富商勒捐这一招。

唐国华受此赎罪案折腾,不久就离开了江海关。改用回原名唐廷桂。公元1871(同治10)年,他开始在天津怡和洋行从事买办工作。

公元1873(同治12)年,李鸿章邀请唐延桂的老弟唐廷枢,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乃辞去怡和洋行总买办一职,由其兄唐廷桂自天津到上海接任总买办。唐廷枢接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后,因资本仅有20万两,两兄弟即联手招募,很快把资本扩大为100万两,招商局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大轮船企业。李鸿章看这两老土洋务还办得不错,加以当时轮船的燃料就是燃煤,3年后的公元1876(光绪2)年,李鸿章又请唐廷枢负责开平煤矿(今开滦矿务局)筹备工作,以解决轮船的燃料问题。公元1878(光绪4)年,开平煤矿以「官督商办」形式成立。当然,这事也得到唐廷桂筹款等协助,这是华夏中国最早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而且是第一个以股份制经营的企业。约一千年前,威尼斯以股份制经营的商业模式,终于在华夏大地出现。

为了使开平煤矿所生产的燃煤,能够顺利快速运送到港口,唐廷枢于公元1881(光绪7)年,主持修建了华夏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传说修建这条铁路,被保守派人士告到慈禧太后那里,太后以「震动龙脉」、「惊扰祖宗」的罪名,把唐廷枢关入遵化大狱,经好多人说项后才得以出狱。这传说是真是假,颇难判定;因公元1875(光绪元)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 Matheson)曾以「修路」为名,取得修建「吴淞路」的准许,英人即规画修筑上海到吴淞口的铁路。于公元1876(光绪2)年1月动工,7月1日,正式通车。吴淞铁路全长15公里,铁路是修造起来了,但民间反对者以影响地方安宁,阻碍农作物及禽畜生长,及破坏祖坟风水等抗议铁路运营,故总共仅运营了1年又3个月,清政府以道路不安全为由,强制以28万5000两白银购回,在公元1877(光绪3)年10月20日付清款项后,立即将吴淞铁路拆毁。唐廷枢于公元1881(光绪7)年,主持修筑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的时候,是在公元1876(光绪2)年英商修建吴淞铁路5年之后的事,而唐廷枢又曾是怡和洋行的总买办,故唐廷枢被恶整一下关进大牢,或甚可能。

唐廷桂自公元1873(同治12)年,接掌唐廷枢所任上海怡和洋行总买办之职,直至去世,长达24年之久。他以洋行总买办身分,积极参与其弟唐廷枢主持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实业的创办与管理工作,是清朝末季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参与人之一。他还大力发展了国内的工商事业,如附股华海轮船公司,附股烟台纩丝局并担任公司总董、附股中国玻璃公司并担任董事局主席、附股上海电光公司并担任华人股东代表、附股上海荣泰驳船行等,他又是上海火烛保险公司的首任董事长, 他还向上海地方当局建议,把自来水引进城区。

公元1885(光绪11)年,为抗击法国军队入侵广西,唐廷桂向广西捐赠款项购买军火,获授二品红翎顶戴。他还兴办教育,是上海理工学校(后称格致书院)的创始人之一,并积极支持建立新式医院,是上海高易赈所、元济善堂、广肇公所内协赈所、广益善堂等慈善机构的董事或主事。他积极投身华人公益慈善事业,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实际上唐廷桂这些工商推广事业,他两位老弟唐廷枢、唐廷庚不是旁观者也是赞助参与者。

唐廷枢在正式加入怡和洋行的前一年即公元1862年,通过广州纬经堂出版社出版了《英语集全》一册,后唐廷枢的老哥和老弟唐廷桂及唐廷庚,都参与了《英语集全》的校阅和订正工作。《英语集全》有1048页,词汇分53门122类,例句9100个以上。出版时词典正文卷端题:「《英语集全》卷一 羊城(广州)唐廷枢景星甫着 兄植茂枝 弟庚应星参校 陈恕道逸溪 廖冠芳若溪仝订」。这应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撰的汉英词典,可证这3位兄弟,是会合作办事的伙伴。

这3位唐氏兄弟,唐廷枢最先于公元1892(光绪18)年辞世,年60岁,公元1896(光绪22)年唐廷庚辞世,年61岁,公元1897(光绪23)年唐廷桂辞世,年69岁。

这兄弟3人,去世时都普遍得到社会的好评,特别的是李鸿章悼念唐廷枢说:「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扩大一点来说,是否山寨李鸿章之说为「中国可无朝廷,但不可无洋行」 !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