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侵略者的代价──未酬邦国中兴之1(朱伟岳)

淞沪战事期间,浦东地区一家日本纱厂被我军砲火击中冒起浓烟。(王丰提供)

淞沪战役中、日两军在苏州河岸对峙

我民24年(1935)元月在湖南长沙出生,时先父浩怀公任职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书记长。民26年(1937)7月7日对日抗战在北京芦沟桥爆发,正是我2岁又半的年龄,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屁孩,这小屁孩当然不会知道,这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事有多么严重。

北京,位于中国北方,而其时日本军队在华的主力,也正在北方及东北一带。蒋介石是一位很聪明的军人,抗日战事既全面发生,若调兵遣将北上抗日,一因路途遥远跋涉不便,更主要的是若战事不利,日军由北而南下,就会把我国东南半壁精华地区占领封锁,对整个战局将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故国民政府(下称国府)乃把东南部的吴淞、上海地区,首先列为对日作战的重点。

国府随即陆续投入海军之全部3个舰队,德国协训之陆军最精锐部队,及成立不久之空军等,兵力总数在60万人以上,在淞沪一带布防,辟为战地。日寇方面,见国府把战场重点南移,而吴淞、上海地区离日本本土更近,故亦乐意把其海军之第一、第三舰队30余艘含航空母舰3艘在内的主力舰队,及日寇陆军2个军和9个师团,以及在台湾的空军兵力共约30万人以上,投入淞沪地区。

吴淞是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地区又是平原,故对火力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日寇而言,日寇的强大海军及陆军的装甲部队,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国府最精锐的陆军投入上海,结果是冯玉祥将军说的:「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海军方面,国府的海军舰队,在实力悬殊下,也在3个月内,伤亡殆尽。空军方面,初期还有814的空战胜利,但随着战机损失的增加,任务重心又转为首都南京的防空,使日本在开战后不久,即取得淞沪地区绝对的制空权。在制海权及制空权都已消失的情况下,国府陆军面对地面上的日寇陆军时,正式的陆战在未开打之前,即先受到日寇海军舰砲、日寇空军的扫射轰炸等而伤亡过半。

这样惨烈的武器装备强弱之战,自民26年(1937)8月13日,国军主动攻击上海闸北日军开始,至同年11月12日日寇攻占上海为止,整整经历了3个月。这陆海空立体式的全面血战,国军将士伤亡30余万人,日寇的伤亡亦在10万人以上。白崇禧将军说得好:「我方装备训练远不如人,全赖血肉之躯与之相抗,打破了日本军阀3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

淞沪战役,日寇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此役却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吸引日军主力到华东,使我国长江下游的人员、工厂能得到较充裕的时间,循长江水运上溯,迁往西南大后方,增加持久抗战之能力。故不少学者指出,就日本原定侵华计划言,日本决不能将其兵力用在长江流域,如今却调集10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到了淞沪区域,诱使日寇侵华的主攻方向由「自北南下」改变为「自东西上」,而使中国的牺牲,换得了持久战的潜力,拖住日寇大军,深陷泥淖。

日寇在大陆战区的战争既难在一时取胜,遂导致日寇勇武派内阁,发起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而使中美结盟,辉煌一时的日本帝国,最后乃屈膝投降。

淞沪会战,似乎还不能仅从战役上或战略上的胜败上审视其意义。依日本军部的一些纪录和当年世界主要媒体的报导,更可展现自鸦片战争以来,贫弱落后的现代中国,因淞沪会战而显现出来,正将崛起的一些蛛丝马迹。当时的日本,是世界上陆军和海军的一等强国,但据日本战后出版的部队史《静冈第三十四联队史》写道:「日俄战争中,联队伤亡超过30%就表示遭受重创,伤亡超过50%就是受到歼灭性打击,需要撤到后方整补;而在上海会战中,联队已经伤亡高达90%以上,但由于战斗惨烈无法撤下来,只能就地设法补充兵员。」

另外日军第101师团下辖之第101步兵联队士兵荻岛静夫的日记称,该联队为强渡吴淞河,遭遇支那军狙击而死伤惨重,根据该员1937年(民26)10月6日至9日的日记,9日该联队便几乎全军覆没在吴淞河畔(日陆军联队一般在3600人以上至5000人之间),幸存者仅约200~300名,证明该联队之伤亡,已在90%以上,且其联队长加纳治雄,亦在11日的战斗中阵亡。呜呼,这就是侵略者要付出的代价!

(朱伟岳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