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华夏的农业社会──未酬邦国中兴之51(朱伟岳)

在南山遗址4号洞(测定遗址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上发现了上万颗炭化稻谷,表明南山遗址古代先民已经掌握了相对较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除了大量炭化稻谷外,已发现墓葬8座,大型蓄水池2座,灰坑十余个,近百个柱洞,以及陶、石、骨器千余件。(新华社)

西方的天文学、星盘、三棱镜,以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跟着西方人开拓贸易的需求而来,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而东来的,还有法国及英国等。

英国是最重要一个,指的是17世纪面积尚略相当于山东省的英吉利王国。英吉利王国之在西欧,无论面积或人口,都还算大国,其人口是荷兰的4倍,是一个深具农业基础,且有法制传统的国家,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后,英吉利由一农业国逐步蜕变为商业国,费时共约350年,加以是一个有航海之便的海岛国,全国一经由农转商后,其工商业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扩大了约60倍的威尼斯,实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所以在军事上超越法国、西班牙,航海探险上超越西班牙、葡萄牙,生意上超越义大利、荷兰。

尤有甚者,因为商业化而激发出来的科技创新,也产生了数不清的大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及文学家,如牛顿,达尔文,瓦持,培根,洛克,亚当斯密,莎士比亚等。搞出个日不落国,称雄寰宇数百年,把华夏的天朝上国整得个四脚朝天,信心全失,非偶然也。

前面提到农业国、商业国,意思是以农业社会为主,或以商业社会为主形成的国家。我先试着说明一下这两者之间大致上的差异或区别,以后提到这两者名词时,较有明确印象。

农业社会一般以家庭或手工业为生产单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家庭或少数人的生活需要,不是大量物品的生产或交换,而且生产或交换的品项也比较少。交易既为小量,品项又少,故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分化程度低,社会流动性弱,社会关系自然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个人的发展当然受到限制,竞争机制快不起来,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就慢下来了;优点、缺点都是稳定,稳定易形成壁垒,也易造成封闭。

故华夏的农业社会,为打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壁垒,创造了一个上、下管理阶层新陈代谢式的科举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季朝廷决心弃农就商(以夷制夷)时,才把这科举制度取消。在打破封闭方面,儒家思想也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合理来往。

儒家之「仁」字,指二人也,二人就是你与他人;来往的原则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仅如此,华夏各地受地形所限,各处形成小环境的封闭状态,造就方言众多。譬如梅州是客家区,但梅州所属七县,腔调就有些差异了。相对于百公里外海丰、陆丰的客家话,腔调的差异就相当大了。到江西赣州一带探亲,都是客家人,都自称在说客家话,但腔调之差异,相互非仔细聆听不可,否则不易听懂了。

这情形不仅仅发生在现代客族,或可说华夏之古今各地,莫不如此,此与华夏各地有相当多而零星封闭的地形有关。华夏先民打破这封闭局面的招数,是采用象形文字,基本上以形释义,解决各地沟通障碍。我们现在所用的华文,和两千多年前基本是一样的;而今日以拼音文字为主的人,要他读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因为声音变了,就没这么容易了。

象形文字以图释义的优点,最明显的是现在世界通用的交通标志,计有禁止标志24个,禁制标志10个,警告标志59个共93个,都是图形,可视同象形文字的扩充;若要把标志的意义用文字说明,那世界上文字太多,不可能世界通用,而图形式的交通标志,世界正顺利通用中。一个标志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但可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大家才不会鸡同鸭讲。华夏中国所以成为统一状态,和象形文字的通用或有关。

整体而言,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占约90%,其他不是农民的如官吏、军人、工匠或商人及服务业人员等约10%,整个社会结构粗简,组织宽松,在家长式政治制度,兼有新陈代谢式科举制度的运作下,社会的运作仍属有序,但显现动作的迟缓而已。既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一般而言,都是为己谋者多,为他人谋者少,因之农业社会中鼓励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强调道德而非利益,整个社会乃显现笨拙而无能。若从农业社会整个的社会效能看,农业社会像是一部牛车。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