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五四洪流的影响──未酬邦国中兴之27(朱伟岳)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在100年前澳洲联邦成立时探访澳洲﹐他乘轮船﹑火车和马车﹐贯穿整个澳洲大陆﹐遍访都市和乡镇。(新华社)

民国4年(1915)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1898年(清光绪24)梁启超等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文化鼓吹而形同洗脑的运动。梁启超的笔端常带感情,既通俗易懂又明白晓畅的文章,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为民国7年(1918)的五四运动,预备了最好铺垫;先父浩怀公明显曾受此影响,他就订购了一套樟木箱精装的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放置书房研看。

五四运动是一场学生和知识份子发动的政治运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想和政治热情。由五四激发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削弱了北洋政府的统治。青年人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也助成了国民党的军事北伐成功。

五四运动本身得益于此前新文化运动对学生思想和组织的预备,又反过来帮助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广,但也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分化。亦即新文化运动的宣导者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人积极投入政治活动,形塑了热烈激进的共产运动兴起与发展;胡适等少数人则坚持缓进式改革,一步一步到位的较非政治化的文化复兴运动。

这似乎也是华夏中华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预置了民38年(1949)两岸隔海分治的影子。

孙中山在民13年主张联俄容共,无非是要广纳爱国志仁,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加速推动国家商业化建设,臻富强康乐之境以进大同。以闽变的情况看,第三个党派是出不来了,华夏大地,最后会变成共产派和反共派两大派之争,亦即以毛泽东先生为代表主张的共产公有制派,和以蒋中正先生为代表主张的公有制中可有私有制派的对决。

很奇妙的是,双方武力的对决,却阴错阳差地而形成两岸的对峙,最后竟转变成治理上和文化发展上的对比。我想,这是国共双方无数的烈士们,包含瞿秋白先生等,没想到的事。

华夏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洪流,造就了这两派的众多而主要的参与者,像瞿秋白,生于1899(清光绪25)年,到新文化运动之时 (1916~1918),正是16、17岁到20岁之间受教育的年纪,岂能不受这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洪流的影响?从1890(清光绪16)年至1910(清宣统2)年,这共约20年左右期间内出生的华夏儿女们,哪个不受梁启超1898 (清光绪24)年的《清议报》、《新民丛报》,而后民4年(1915)的新文化运动,接着是民7年(1918)五四运动的影响呢?

上述1890~1910左右20年前后之间诞生的华夏儿女们,全部都涵泳在这影响之内,似乎没有人能例外(浩怀公即生于公元1900年)。先单以共产党方面的人士看,从李大钊,陈独秀,秦邦宪(博古),陈绍禹(王明)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习仲勋,到朱德,彭德怀等全部十大元帅在内,都是这段时间前后诞生的英豪志士,是那一股澎湃的洪流,推动着分别为「矛」或「盾」的人士奔流向前,那国共5次的围剿和反围剿战争,在洪流中像是前奏,以后还有共党两万五千里长征,再联合抗日,又国共双方内战等的故事。

前奏中瞿秋白先生在洪流中的「历史的误会」,倒有点像「历史的必然」。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