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救国团军中服务──未酬邦国中兴之40(朱伟岳)
救国团首任主任蒋经国先生。(时报周刊档案照片)
建国中学最令我难忘的是它的老师群。高一时女国文老师李雅韵,比我小两岁的文学大师白先勇,他晚我两年受教于李老师,后来我看白大师的文字说,李雅韵老师是他文学的启蒙者。我鲁钝了,没被启蒙到,但却记得李老师洋洋洒洒上课的风采。李老师的夫君李汉光,是我高三时的物理课老师,还担任高三时的班导师;我高三时同学曾推选我任班长,我曾有机会把同学们的周记本,送到李老师的宿舍中去,也是学校内楼房内一间拥挤的房间里,两位李老师都北京师大毕业。
高三时的国文老师葛勤修,高二时英文老师徐宝理,高三的数学老师徐文思,另几位体育老师,也都来自北京师大;高二的女数学老师余永芳,浙江大学;化学老师车乘会,我对化学的了解,全来自车老师。台湾师范大学的陈致平教授,曾兼上过我们的历史课,陈教授说历史如数家珍,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后来知道琼瑶是他的女儿,真有点家学渊源吧。还有音乐老师,除教我们唱《热血》、《夏天已经来到了》等华洋歌曲外,还教我们如何欣赏西洋古典音乐;图画老师,教我们如何用艺术眼光,欣赏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事物。
这些老师,应该是校长贺翊新先生,教务主任佟本仁先生,训导主任韩克敬先生(北师大历史系,后另创设励行中学,被同为创设励力中学的北师大体育老师崔荫仇杀)争聘罗致而来,我仅能用「优秀」两字来形容建国中学的老师群,他们给我带来广泛的知识、对美的追求和起码的思辨能力,我十分怀念和感谢他们。
校长贺翊新先生,北京大学毕业,一直在北京从事教育工作,汪政权时,曾任河北省教育厅长,河北省参议会议长,于民38年(1949)初解放军占北京、天津时仓促来台,仝年8月出任建国中学前后两度共约15年校长,把北大的自由校风带入建国中学,育才无数。
在台湾完成初、高中教育而后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知名人物,有获物理奖的丁肇中及化学奖的李远哲。丁的初中及高中都在建国中学完成,丁比我小一岁,故丁肇中应极可能受过前面提到过老师的教导,也一定在贺翊新先生任校长时毕业。
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全家皆以拥有中华民国国籍为荣。丁肇中一次接受大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曲向东采访时,在被问到如果有第四个兄弟姊妹,是否会被他老爸台大丁观海教授取名为「丁肇族」时,他爽快回答道:「不会,会叫丁肇国,因为这里没有这个国了,所以就到台湾去!」取名「丁肇国」是要纪念为中华民国起义而殉国的外祖父王以成先生,这也是瞿秋白先生所说的「历史纠缠」吧。
民41年(1952)10月31日,台湾成立了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国,建国中学高中部全体同学,都到总统前面的克难球场(球场已拆,现为介寿公园) 参加,并成为救国团团员,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救国团主任蒋经国,并聆听他讲演;他颇有演讲的才华,讲演完毕时很多同学蜂涌向前请他签字。
在救国团成立之前,已发起了两次军中服务运动,我也报名参加了那年暑假的军中服务,服务地点是在新店驻防的陆军炮兵第四团,为期两个星期,每个连,可分配到一位同学。他们居住的营舍,是自已修建的通铺,屋顶为石绵瓦房;那时全台都在推动克难运动,总统府前面还修建的名为克难球场的球场,是那个时候的木造小巨蛋,国防部原有的三军及联勤篮球队,也整合为一克难队,和菲律宾回国的华侨队或美国来的归主队比赛,是那时万人空巷的活动。
看到炮兵第四团的营舍,我就明白了借住建国中学的国军部队,何以不久就搬走了,原来双手万能,不仅会有营舍,眷舍也出来了,那当年军民和融在一起,撸起袖子就干的风景线,好多人至今仍回味无穷。炮兵部队,应是陆军中比较整齐的队伍,我发现,连上的班长都有高中程度,谈吐不俗。
我们这批未出茅庐的学生,最多仅能参加他们的环境整理,壁报的编制抄写,夜间的座谈或一些康乐活动,武器装备根本不敢踫触。他们并没有餐厅,餐厅就是营舍间的空地,每人一张小板凳就是餐厅坐椅;一次阵风刮起,饭菜中全是泥沙。下雨天怎办?就在营舍中的过道上摆着饭菜,大家坐在床沿上就餐,很像办家家酒,好玩啦。当我们服务结束的时候,连长带头加菜欢送,喝的是太白酒;现之大少爷、大小姐们,或仅知红酒或威士忌,不知太白酒为何物。
太白酒就是当时烟酒公卖局最便宜,新台币2元一瓶,2.5元1公斤散装,用冷开水勾兑酒精而成的酒,当年广为民间及军中采用,酒精度或20度左右。各班的班长或士兵同志们,碗中装着酒,前来敬酒送别。初生之犊那畏虎,有些兵同志举着碗一干而尽,一连几碗我也一干而尽。几位班长过来扶着我说:「朱同学,有军人气概,毕业了,一定要从军报国啊。」既然一连喝了好几碗太白酒,确有点头晕,漫应着:「是,是,一定,一定」。正一定间,看到两位班上同学卢维高、杨锦清,正笑嘻嘻的向我走来,原来我们班上同学,知道我在碧潭炮兵第四团代表他们做军中服务,结束了,特别推派他们前来接驾返校。
带着踉跄的步伐,在两位老同学的护驾下,平安回到台北。卢维高同时考取了台大和台南工学院,后来他选择入台南工学院(成功大学前身)矿冶系,他决心要为中国开发矿藏。留美后得矿冶博士学位,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成为一位颇知名的矿冶教授,大陆上海宝钢扩建时,他曾应邀前往做顾问,并到东北大学等地讲学。杨锦清留美后在纽约生活,一次我到纽约连络到他,约好前往他家拜候,乃乘地铁前往。地铁到郊区时,拥挤的人群已走了大半,我擡头一看,一位老中拿着报纸坐在正对面,正是老同学杨锦清;他乡遇故知,尤其是在拥挤繁乱的纽约。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