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推崇中国的美国汉学之父──未酬邦国中兴之61(朱伟岳)

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图/百度百科)

卫三畏其人,父亲是一位书商,生于纽约,一位在商业社会环境中成长的美国青年。21岁在纽约壬色列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毕业后,即来华在广州从事宣教及印刷刊物等工作,因而认识了同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佬马礼逊博士(Dr. Robert Morrison,公元1782.1.5.~1834.8.1.──乾隆47~道光14)。

前文中所提洪秀全研读过的《劝世良言》,就曾由马礼逊负责修编,该书是九卷九万余字的基督教义宣传书籍,由卫三畏负责印制成书;这位卫三畏先生较洪秀全(公元1814~1864,嘉庆19~同治3)长两岁,洪秀全于公元1836(清道光16)年在广州,研读《劝世良言》时,也不过才22岁年纪,就把《劝世良言》作为他日后创立拜上帝会的理论依据。

而卫三畏,却和洪秀全相反,一面工作,一面努力学习汉语并协助编辑《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这《中国丛报》,目的在协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状。卫三畏逐渐由一位宣教士,转变为汉学家、语言学家和外交家;成为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专家,美国汉学研究的奠基者,首先在耶鲁大学开设汉学课程,建立了第一个汉语教研室和东方图书馆,有「美国汉学之父」 的雅誉。

卫三畏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 ,他充分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孔子的儒家学说和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相提并论,认为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看他的中文名字卫三畏,即颇具汉风;三畏语出《论语》季氏章;原文为「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畏天命」是原则,不畏天命者为小人,才会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华夏所称的「天」,实际上就是西方的上帝;畏天命,似乎就是敬畏上帝,上帝与你同在,难怪卫三畏把儒家学说和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相提并论,并给「虎门销烟」一事按赞了。

卫三畏认为在中国宣扬基督教教义,并不意味要摧毁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进一步完善它,使它更具有价值。他对中国儒家文化中具有「信」、「义」的价值内涵极为推崇,称「世界上很少国家能与中国相比」。事实上儒家千言万语,若浓缩为5个字,即仁、义、礼、智、信,所谓「五常」是也。

卫三畏是虔诚基督徒,当然他认为基督宣扬的爱,就是仁,至于礼,基督教中的礼仪表饰,较世俗儒家为多,而智的方面,西方商业社会带来的管理制度及科技创新,明显优于当时仍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因之卫三畏在儒家文化的「五常」中,仅就「信」、「义」的价值内涵方面,推崇说「世界上很少国家,能与中国相比」。

卫三畏说的是实话;但儒家的仁,并不等于基督的爱。仁者二人也,亦即世界上人再多,不过你自己和他人二人之间的关系;二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他人的爱,极可能因缺少这点对他人的尊重或考虑,形成冲突,或霸凌,或霸道。

由此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前「虎门销烟」之际,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正影响着双方一般的平民百姓,看谁先在文化交流中学习到对方的优点而补己之不足,则先登者的文化,才可能是更有普世性的文化。华夏中国由农业社会蜕变为商业社会,在「虎门销烟」的火光烟雾中,正要举起他沉重的步伐,虽灰头土脸,但要昂步向前了。

「虎门销烟」,是中英双方必然要以武力解决的前奏,因为英国商务代表义律对英商的通告,已把英商们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没收为英国的公有财物了。林则徐「虎门销烟」所销者,是英国的国家财产,英王陛下的军队,能不为维护国家的神圣主权而战乎!两个神圣兕在一起,即国家财产不容侵犯,国家尊严不容侵犯,正像是数学中的负负得正,那越洋万里近百艘舰船,及约两万名英军的长征天朝上国,乃师出有名了。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