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口怎么乱成这样?不同的数据线为什么还是不能混用?|图文
这是我们全公司最贵的一根顶配 USB-C 数据线,支持 40Gbps 高速传输文件和最高 240W 功率充电,还可以让笔记本电脑直连显示器,充电+输出画面一线搞定......
不好意思,拿错了......这根也不对......也不是这个......不好意思啊我再找一下......
不是,C 口已经一统天下了,怎么不同的 USB-C 线还是不能混用呢?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视频版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图文版
我们先来看一看,C 口当年推出时给你画的饼:正反都能插,而且充电、传数据、连显示器等等,什么活儿都能干。
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全靠 C 口里的这24 根针脚。
拿显微镜看视频的各位一定发现了,这 24 根针脚呈中心对称分布,不同的针脚负责不同的功能,所以无论是正反插,都能接得上。
如果是一根满血的数据线,那其中会用22 根针脚——中间的这两根门牙只是摆设。
如果一根满血的数据线,插进了一个全功能的 C 口,那就能召唤出当年的这块饼,达成生命的大和谐。
但实际上......精彩了朋友们。
我们先来看看大家最常用的 A to C 线,它一般是键盘、鼠标的数据线,或者这一堆小家电的充电线。
这种线用不上什么高级功能,如果拆开看下,你会发现里面只有四根线芯,来连接这几根针脚,用于传输数据,和充电。
而它只提供 USB 2.0 传输速度,和苹果前两年一样的 5W 充电功率——请注意,如果你拿一根这样的线去给一些其他设备充电,那都不是充电慢的问题,而是根本就充不上电,因为功率实在太低,达不到很多设备的最低握手功率,人家压根就不理你。
当然,也不是说 A to C 的线都拉跨,比如一根标准的 USB 3.0 的数据线,它就会用到这些传输数据的针脚,理论上能实现最高5 瓦的充电速度和5Gbps的数据传输速度。
但是!请注意啊,你手上的那根快充线,很可能没有这么标准。
因为目前大部分国产手机厂商用的快充线,都是在 A 口的插头里,额外专门“定制”了几根用于充电的针脚, 再跟 C 口一头相应的针脚连起来,属于一种“魔改”操作。
这些“魔改”后的充电线,充电速度甚至能超过 100 瓦,但由于 A 口那头多了几根特殊的针脚,所以需要用专门的充电头、充电线、充电口,才能实现最高功率的快充。如果拿它去给其他设备充电,速度也就那么回事儿,甚至还有可能充不了电……
比如之前上热搜的“华为的充电线无法给苹果充电”,就是因为两边的针脚功能定义不同,握不了手,就算想用最低的 5W 充电都不行。
当然,一些对充电头有追求的朋友,早就换上了两头都是 C 口的高端线了~
一根双 C 口的线,从慢到快,可以支持这么多种传输速度。还有一些线能通过「备用模式」支持 HDMI、DP 等电视、显示器常用的协议,可以让你一键直连显示器~当然,也得这根线里有对应的针脚才行。
理论上来说,C-C 线可以实现更多功能,所以这里面的情况呢,就更复杂了……
我们可以用这根 iPhone 15 附赠的充电线来展示一下:它只用了 D+、D- 这两根传输数据的针脚,这意味着,它只能以USB 2.0的速度龟速传输。
那你要是自己加钱换一根更快的数据线呢?
也没用~因为 iPhone 15 上这个 C 口受A16 芯片限制,它就只能支持 USB 2.0 的速度。换什么线,它都一样慢。
但是,请注意,正当你觉得它很拉胯的时候,却又会发现,这个只支持 USB 2.0 传文件速度的 C 口,居然还支持 DP 显示:这意味着你可以拿它直连显示器,以极高的带宽输出视频信号,wow,amazing。
而正当你觉得它又 amazing 了的时候,请注意,iPhone 自带的这根线,是没有连对应针脚的。所以插上它,并不能直接投屏,你最终还是要单买一根支持 DP 协议的 C 口线。并眼睁睁地看着它有极高的传输速度,却又用不上。
所以说,这就是拉了,但又没完全拉;给了,但又没完全给~
除此之外,也不是说只要两根数据线用到了相同的针脚,就一定能实现同样的效果。
因为不同的数据编码方式,也会影响数据传输速度。
比如这两根双 C 口的线,都只用到了一组 TX/RX 针脚。可是由于传输数据时编码方式不同,这一根的理论最高速度能达到 10Gbps,但这根就只有 5Gbps。但如果光看外观,甚至拿显微镜观察针脚,你都看不出来它俩有任何区别……
现在,让我们回到话题的开头:C 口已经一统天下了,为什么还是乱成了这样?
答案很简单:正如我们刚才说的那样,USB-C 只是统一了“接口介面”的形状,但无论是内部的针脚,还是支持的协议,全都是“选配”的,具体怎么选,看厂商心情。
所以这就让我们普通人比以前更加迷惑了:以前拿错了线,插不进去就知道要换一根,现在拿错了线,你换都不知道换哪根~
而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专业人士……那么请听题:
一根USB 3.1的数据线,和一根USB 3.2 Gen2×1的数据线,哪一根传输速度更快?
答案是:这俩是一个东西……
没错,自从 2014 年推出 C 口和与之搭配的 USB 3.1 协议之后,USB-IF 先后三次改过 USB 协议的命名方式。
比如当年,USB-IF 就把大家刚熟悉的 USB 3.0 改名为 USB 3.1 Gen 1, USB 3.1 改名为 USB 3.1 Gen 2,正当你还在懵逼的时候,USB 3.1 Gen 1 又被改名为 USB 3.2 Gen 1,USB 3.1 Gen 2 被改名为 USB 3.2 Gen 2,USB 3.2 又成了 USB 3.2 Gen 2x2......
那最早的那个,至今大家还经常说的 USB 3.0 呢?
没了。
对,就是没了,压根就没有什么 USB 3.0 了,也没有单纯的 USB 3.1,3.2,所有的协议名都是一大坨长长的、反人类的、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普通智人都分不清谁是谁的密密麻麻的字符串。
也许改到后来,USB-IF 自己也分不清了。所以在 2022 年,他们幡然醒悟,决定——
再改一次。
这次用传输速度+充电速度的方式,来标记接口和数据线的规格。有一说一,似乎确实比以前清晰了一点。
不过......我们随手找了一些移动设备和数据线的商品页面,您猜怎么着?
根本没有人搭理 USB-IF 的命名方案,各家还在用上一代令人迷惑的命名方式来介绍产品规格。
这也怪不了谁,毕竟 USB-IF 的改名速度,比设计师作图的手速还要快,跟柴司老板一样想一出是一出的,谁知道他们过两年又要怎么改?
所以,这就是 USB-C 目前的现状:统一了,但又没完全统一。除了接口介面的形状以外,其他所有功能都是一团乱麻,表面上的统一,却让它的内在显得更加混乱。要我们说,解决这件事只有两个方案:
一,强制所有接口和数据线都变成“全功能 USB-C”,别管用不用得上,全部拉满。但这会大幅增加制造成本,相信各家都不会同意。
所以只有第二个方案了:
我们今天杰个项目呢,就系要 AI 户活秦喜皇,对对对,一统度量衡。几要你参与投机,就可以在秦喜皇户活后率先获得一根全功能的 USB 数据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