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文蕙到朱沅铃,中国滑板阶梯式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参加巴黎奥运会滑板女子街式比赛的三名运动员中,两名运动员都曾师从教练于文浩,分别为曾文蕙和朱沅铃,从她们的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发展脉络。

于文浩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017年中国滑板队因滑板项目入奥而临时组建,自己原本是拳击运动员,因为平时爱玩滑板,水平还不错,被选中成为第一批教练。在选材时,滑板队先是从河南塔沟武校选拔了一批孩子,后来广东肇庆又输送了一批,经过筛选,成为中国滑板队的第一批队员。“我们当时在北京大兴训练,那有一个街式和碗池的场地是木质的,可以满足训练需求,半年后才在南京建立了板场,再加上中方教练组和外教沟通,训练模式融合,这批孩子的水平提升得很快。我带曾文蕙七个月的时间,后来就把她交到外教手里。”

这批孩子中,曾文蕙最终脱颖而出。她最初是武术运动员,由于身体柔韧性好,空中转体能力强,是滑板项目需要的特质而被选上。于文浩印象中,带曾文蕙的时候,在场地建设和保障方面都遇到不少困难,也走过不少弯路。“当时场地条件和设施不好,导致我们四处奔波,今天去广东,明天去北京,场地不能固定,会浪费很多时间。后来江苏建了龙江场地,丽水也有了极限基地,近几年整个场地的硬件条件才越来越好。”

曾文蕙作为中国滑板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的“拓荒者”,也没有如今那么从容的学习时间。别人一般两年才能打好的基本功,她用勤奋弥补,每天基本用男生才能承受的高强度训练,将这个时间缩短为一年时间,并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2021年,滑板队再次跨项选材,同样来自肇庆、练习蹦床的朱沅铃被选上。有了此前四年积累的经验,朱沅铃们的路走得要顺得多。首先国家的场地建设增多,可以满足孩子们的训练需求,随着人们逐渐接触这个领域并投入训练,各省市也开始组建队伍,越来越重视滑板项目。“人们意识到它不仅是一个兴趣爱好,还可能成为一项竞技体育。”

朱沅铃们还是上一周期经验的受益者。于文浩告诉记者,有了曾文蕙打下的基础,后面的小孩会学得更从容,教练的思路也会更清晰。“比如训练量和节奏如何把控,我们逐渐明确,像我给朱沅铃打的基础就很扎实,我们会带她同时练习正脚和反脚,增强了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一开始避免使用高强度道具,减少她受伤的概率,她的成长速度也会更快。”

在于文浩看来,从2017年至今,中国在滑板这个项目上进步很快,跟国际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从上一周期的曾文蕙到这个周期的满员参赛,再到技术难度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不分伯仲,我们现在缺少的是稳定性和比赛的时长问题。”

不过这个项目要普及和进一步发展,滑板项目在国内的氛围非常重要。于文浩回忆,2022年自己带队在美国加州集训了半年,对当地滑板氛围印象深刻,“美国的滑板场地基本是三、五公里就有一个。学生放学后,板场的人会特别多,特别热闹。我们目前室外场地还不够,一个城市可能有两、三个场地已经很好了。滑板场里大多也是基础的玩家,可以起到带动作用的高水平玩家还是少。”

至于未来,于文浩希望通过滑板这项运动在奥运会上的亮相,中国运动员不断取得的好成绩,令滑板的普及范围变大,更多人爱上这项运动,并投身到这项运动中来。

文 羊城晚报特派巴黎记者 苏荇 吕航

图 羊城晚报特派巴黎记者 林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