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战国时代牛肉干 掰开后肉丝清晰可见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发现战国墓,考古人员从墓中取出一铜敦,用凿子松动上下介面处,忽然一股味道扑鼻而来,打开一看是一块块碳化物体,拿起一块掰开,有白色弹性肌膜和一根根肉丝。经鉴定,这些物体最终确定为黄牛肉

华商报》报导,为配合道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09年6月至12月和2010年1月,先后在临潼区湾李村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312座。其中,战国到汉代的墓葬,共计282座,其余为唐墓和明清墓葬。

铜敦(下图/华商报,下同)出土于M208古墓。该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长方形,口大底小。遗憾的是,墓底东南侧有一长方形盗洞,略斜打进墓圹且打破墓底,该墓被严重盗扰。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考古人员分析该墓应为战国晚期,墓主人应该是平民

位于木椁内的2件随葬铜器,虽离盗洞很近,却得以幸免。两件铜器为铜敦和铜壶。该项目考古队队长胡松梅说,铜壶装的应该是液体,但因时间久远早已挥发;铜敦与篮球大小差不多,直径20几公分,锈蚀严重无法揭开且非常重。

文物保护研究室内助理研究员宋俊荣用凿子慢慢松动铜敦上下介面处,忽然闻到一股刺鼻味,里面有东西流出。她立即停下来并再次盖好。

隔天,考古人员再次打开铜敦,发现装满一块块碳化物体。考古人员拿出一块掰开看看,结果有白色的弹性肌腱膜和一根一根的肉丝。铜敦是古代的一种食器,胡松梅等专家因此推断应该是肉制品

经过X光的透视和分析,没看到有骨头存在的证据,后来与中科院有关专家沟通,考古人员决定透过蛋白质分析寻找真相。经过几个月不断的测试,最终鉴定为黄牛肉。

胡松梅说,这个结果和这批墓葬中陪葬有大量带骨的黄牛肉制品相一致。专家推测,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

为何肉制品能保存这么久?胡松梅指出,可能是铜敦封闭严实,加上该墓为土坑墓,一般土坑墓要比洞室墓人骨架保存要好,这和早期墓室内空气隔离有关。另外,可能是该肉制品经过处理,风干或是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