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沖繩到台灣-海大教授識名信也 在東北角養殖5千株珊瑚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识名信也教授,投入研究珊瑚之余,也带领一群热爱大海的学生们组成「珊瑚农场」。 图/江建泰摄影

受到人为开发破坏与气候变迁影响,各地珊瑚正面临巨大危机,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总署(NOAA)今(2024)年4月就曾警告,全球正在经历大规模珊瑚白化,是有纪录以来的第4次、过去10年的第2次,且随着海洋温度持续变暖,珊瑚白化情况将更加频繁和严重。

而台湾四面环海,自然没能躲过全球性的海洋生态问题,珊瑚白化不仅曾多次爆发,2020年更发生史上规模最大的珊瑚白化事件。

为了守护珊瑚与海洋生态,来自日本的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识名信也教授,带领学生们在台湾东北角海域,利用九孔池打造一座研究、复育及教育功能兼备的「珊瑚农场」,相关研究成果更登上国际期刊《Aquaculture》。

识名信也教授带领学生们在台湾东北角海域,利用九孔池打造一座研究、复育及教育功能兼备的「珊瑚农场」。 图/江建泰摄影

立志研究海洋生物 他留台用废弃九孔池养珊瑚

识名信也成长于日本冲绳县,大海就是他从小玩耍的去处,在海的陪伴下成长,让识名信也在国高中时期,就下定决心未来要成为海洋生物研究者,并一路研究分子生物和珊瑚礁生物学。但一位日本人为何来到台湾研究和复育东北角的珊瑚,而且一待就是13年?

原来当年识名信也在日本念书时,读到海洋大学前校长张清风的一篇有关珊瑚有性生殖的论文,引起他的兴趣,便主动联系张清风,表达想一同研究珊瑚的心愿。因此识名信也取得博士学位后,便飞来台湾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跟随张清风进行研究工作,后来更留在海洋大学教书,引领更多后进。

识名信也从事珊瑚生物学研究,也投入珊瑚养殖与复育,2018年在新北市海洋资源复育园区成立「珊瑚农场」,是台湾东北角重要的珊瑚培育基地,17种品种、近5千株珊瑚全养在海边一口荒废四、五十年的九孔池里,识名信也说,只要增加池内的养殖桌,就算养到1万株珊瑚都不成问题。

这些珊瑚的主要用途是学术研究,而里头的珊瑚多半从邻近九孔养殖池内采回大量培育,并非来自野外采集。识名信也认为,研究「材料」应该要自己准备、自己养,一方面避免破坏开放海域环境,也将学生采集珊瑚的风险降到最低,养好的珊瑚还能免费分送给其他单位的珊瑚研究人员;此外,人工养殖也有助在珊瑚栖地遭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移植和保护特定族群生存。

将珊瑚分切片段进行分株培养。 图/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提供

冲绳渔民种珊瑚数十年 他亲自回乡请益

深约4米的九孔池是一个既被保护,又能与自然环境接触的半开放环境。九孔池的水泥围墙是一道安全屏障,阻挡大浪打进池中,不过海水仍会从池子的两侧开口流入,海洋生物、珊瑚的饵料和海废也会自由进出,研究室人员和志工们每周都要下水,移除会吃珊瑚的馒头海星、棘冠海星,以及大型藻类和垃圾。

九孔池内的养殖桌全用PVC水管手工制成,再将一株株分枝后、用束带固定于基座的珊瑚,「种」到养殖桌上,部分则吊挂于桌下。识名信也分享,由于自己过往都将珊瑚养在室内池,没有实际养在海里的经验,于是他亲自回到冲绳,向当地渔民取经。

识名信也对冲绳渔民的珊瑚复育技术,以及海洋保育意识赞誉有佳,「冲绳30多年前也有珊瑚大量白化事件,不过渔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很高,于是开始种珊瑚。」缺乏技术和经验的渔民们,只能从0开始摸索,执着程度让识名信也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会带着印出来的英文论文,向学校老师请教专业问题。」

以冲绳恩纳村为例,当地的珊瑚养殖方式是将含有铁条的PVC水管插入海底,再将珊瑚则置于水管顶端培育,多年下来,珊瑚已长大到50公分至1米不等,不过珊瑚农场的九孔池下是坚硬岩石,并不适合采用恩纳村的做法。

东北角移植珊瑚大不易 太冷太热太暗都不行

而珊瑚养至适当大小后,会进行野外移植,识名信也说明,目前移植地点以卯澳湾为主,深度约5至10米的范围,移植后一年的存活率约7至8成,其余珊瑚或被大浪卷走,或被其他生物吃下肚。

其实在台湾北部进行移植工作充满挑战,识名信也解释,珊瑚需要充足光线才能健康生长,但冬天东北季风来临时,北部天气变得阴天多雨、缺少阳光,加上风浪大降低水下能见度,造成珊瑚生长速度缓慢、存活率下降,目前团队也在寻找新方法,提高珊瑚活下来的机会。

除了光线不足,北部冬天的低温也影响部分珊瑚生存,识名信也补充,最适合珊瑚生长的水温约23至28度,太热或太冷都有白化的可能。一旦水温出现变化,珊瑚体内的共生藻便会离开珊瑚,导致白化现象,这也代表珊瑚健康状况拉警报,他形容,「白化的珊瑚就像是空房很多、没有收入的房东,只能靠自己捕食,维持新陈代谢。」

其实在台湾北部进行移植工作充满挑战 图/江建泰摄影

全球升温让台湾珊瑚一路向北?它们正面临2大威胁

其实台湾海域在2020和2022年都曾发生具规模的珊瑚白化现象,显示气候变迁正冲击珊瑚的生存。识名信也观察,通常北部的夏天水温约维持30度左右,白化问题并不算太严重,但近年珊瑚白化范围却扩及东北角,仿佛敲响生态警钟。

而距离台湾2000公里日本东京湾内,近年也因为海水温度上升,出现越来越多「北漂」珊瑚。识名信也说,以往东京湾的水温低,不适合珊瑚生存,因此珊瑚数量并不多,但现在日本的冬天不如以往寒冷,珊瑚的分布也开始出现变化。

影响台湾珊瑚生存的,还有掠食者——海星,识名信也指出,珊瑚的生长速度依品种差异,快则1个月长1公分,慢则1年才长1公分,但海星一天就能吃掉10公分的珊瑚,特别是棘冠海星不仅会吃,繁殖力也极强,一旦大量繁殖,就可能导致整片海域的珊瑚灭亡,台湾南方的太平岛过去就曾因棘冠珊瑚大爆发,导致当地9成珊瑚死亡。

识名信也认为,台湾北部的珊瑚数量本就不多,属于不成礁的珊瑚群落,不像兰屿、绿岛有发达的珊瑚礁地形,目前珊瑚白化和海星的威胁虽不大,但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类似情形,仍要留意环境变化与人为破坏造成的冲击,他也期许自己的珊瑚专业,能为台湾的研究、海洋教育与生态保育,带来更多贡献。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