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养殖绿色新科技 废弃牡蛎壳变身风螺养殖的珊瑚底砂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养殖绿色新科技,废弃牡蛎壳变身风螺养殖的珊瑚底砂(陈可文摄)
牡蛎是澎湖著名海鲜,数十年来上百吨的牡蛎壳何去何从一直澎湖最大隐忧,专家学者绞尽脑汁求解套,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养殖绿色新科技,牡蛎壳变身凤螺养殖的珊瑚底砂,废弃物活化再利用。
积极致力于澎湖海洋复育与保育的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20日举办「养殖绿色新科技─牡蛎壳的再生循环利用」观摩会,发表资源回收新创意。
水试所指出,牡蛎养殖是澎湖重要水产养殖产业,每年创造高达5亿元产值,但同时也酿生超过1万公吨的事业废弃物牡蛎壳,尤其盛产地马公市菜园里及白沙乡讲美村堆积如山的牡蛎壳严重冲击环境。
如今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发表的新创举开启了新契机,提供澈底有效解决牡蛎壳为患的计划,因应运输成本及产业利用不足的窘境。
养殖绿色新科技实验证实,牡蛎壳可以取代禁采的珊瑚砂,非常适合高经济价值凤螺养殖所需要的底砂,其功能更优于台湾现阶段凤螺养殖所使用的黑色溪砂。
将牡蛎壳粉碎与珊瑚砂粒径相同大小尺寸,借由牡蛎壳吸附水中磷酸根及重金属,与象牙凤螺高密度养殖技术结合,更增加凤螺的存活率及成长率。
新科技备受瞩目,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期许抛砖引玉带动产业投产应用,打造澎湖绿色循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