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11.5亿产值!专家成功用「牡蛎壳」让调理食品加热免开火 

水试所表示,台湾每年产生16.9万公吨的废弃牡蛎壳。(图/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提供,下同)

记者许展溢台北报导

因应现代人忙碌生活,农委会水产试验所今(12日)公布国人首度研发推出的牡蛎壳发热技术利用特制发热包,让消费者免开火即可享受热食的「自热食品」,悄悄进驻网路与便利超商。以牡蛎壳成功研发「即食调理餐包加热套组」,利用牡蛎壳研发制作自发性加热包,相较于一般化学合成的发热包,更为天然、环保、安全,且成本降低20%,具有相当竞争力

水试所表示,台湾每年产生16.9万公吨的废弃牡蛎壳,其中有2.3万公吨未能妥善处理。过去牡蛎壳的应用主要约42%制成饲料,21%制作堆肥,11 %用作育苗栽培介质,附加价值普遍不高。废牡蛎壳经常堆叠养殖池边,不仅占据空间,且废壳残肉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牡蛎壳粉加热包。

水试所指出,因此自107年起开始导入牡蛎壳加值关键技术,研发多元化产品,一方面解决水产废弃物问题,同时追求减废及减排的循环经济。108年催生「以牡蛎壳作为调理食品用自发热源研究计划,将牡蛎壳碳酸钙加工改质成遇水放热的氧化钙,制成自发性热源包。经过1年多研发努力,再导入水产试验所研发水产调理包加工技术,结台湾鲷、鲈鱼虱目鱼等,推出「即食调理餐包加热套组」,除创新水产自热食品,同时适时调节上述养殖渔获的产销失衡。

▲▼水试所指出,牡蛎壳加热套组可根据食品厂商复热食品所需客制化。

水试所提到,目前牡蛎壳加热套组技术正准备申请专利,期望透过该技术为生活步调忙碌的现代人带来更便利的自热饮食。以少开火的小家庭、经常外食上班族,以及露营、登山者为主要诉求对象。水试所进一步说明,牡蛎壳自发性加热包,发热后约6-7分钟即可使调理包的外部水温达90℃,并可加热调理包温度达约50℃,温度至少可维持20分钟。根据研究报告所示,通常人口腔食道的最适进食温度约10~ 40℃,最高耐受的适口性温度约为50~60℃,由牡蛎壳作为发热源性热源包,复热产品温度符合人体口腔和食道最适温度。

▲水试所提到,预期技术移转产品化后,可创造循环经济新产值

水试所指出,目前牡蛎壳加热包每包成本12.7元,比市售食品加热包约15元价格,可节省至少2.3元,预期技术移转产品化后,每年可为业者带来至少1035万元以上营收,创造循环经济新产值外,牡蛎壳加热套组可根据食品厂商复热食品所需客制化,适用范围广,更看好目前台湾常温调理食品市场高达11.5亿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