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壳重生助攻减塑 再利用制成可分解餐具

农委会水产试验所在生物可分解材料(如PBS)中导入牡蛎壳,成功开发牡蛎壳/PBS生物性材料,最多可取代20%的PBS原料,不仅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且可大量去化牡蛎废壳。(水试所提供)

为扩展农业剩余资源新用途,农委会水产试验所在生物可分解材料(如PBS)中导入牡蛎壳,成功开发牡蛎壳/PBS生物性材料,最多可取代20%的PBS原料,不仅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且可大量去化牡蛎废壳,以因应未来世界各地课征塑胶产品税的发展趋势,达成环境友善和循环减废的目标。

水试所指出,传统的塑胶制品如PS、PP、PE、PVC等,在使用后大部分进入垃圾场或散落周遭环境中,流入海洋中,因其无法分解,易造成海洋污染与塑胶微粒(粒径小于5mm的塑胶碎片)危害等问题;此外,塑胶在生产过程及焚化处理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也造成大量的碳排放,严重威胁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中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1.5度以内」的气候目标。

水试所表示,生物可分解材料(biodegradable material)于特定条件下经堆肥处理后,可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无机化合物,供植物吸收利用,最终回归大自然中,水试所利用牡蛎壳导入生物可分解材料PBS中,所制成之牡蛎壳/PBS复材具有与市售PBS相当之机械性能,可射出成型制成生物可分解餐盒、碗盘等,同时发现牡蛎壳的添加能有效提升材料之热稳定性。

而在重金属溶出试验中,牡蛎壳/PBS复材也符合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且该复材经堆肥处理45天后(于标准作业温度58±2℃下),其崩解度可达95.1%,显示其具有相当之崩解能力及可分解性。

此外,水试所也成功将牡蛎壳导入PBAT与PBSA等聚酯类开发生物可分解料源,未来可依不同原料特性应用于食品容器、包装、农用材料等,具有商业化开发之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