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丐到文娼的浩劫

(图/本报系资料照)

总预算审查在蓝白合作下为百姓血汗把关,展现难得强力监督,博得许多非绿民众称赞。但执政的民进党如丧考妣,哀号连连,还以虚夸数据带风向,什么摸黑办公、无法订票都要怪预算被删,把蓝白抹成亡国罪人,真是骇人听闻到极点。

不可否认,这波总预算的舆论效应,绿营确实占有优势。若干为其所豢养的民团、绿友友,近来前仆后继跳了出来,对在野横加攻击,而嘈嚷最激切的,无疑就是文化界。

台湾的文化界是非常畸型的,有心从事文化事业的人,胼手胝足,埋首书案,却往往收入微薄,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稳定,又怎能静下心创作、研究?因此,政府补助文化事业是天经地义,但僧多粥少,谁能获得补助或获得多少补助,就大有学问了。

众所周知,目前的政治风向是「绿蠵龟式」的,凡靠拢绿营政策就可左右逢源,轻易获得补助;凡是与其相抵牾,杯水车薪也不可得。为了生计,文化界开始充斥政治正确的作品,不政治正确之事则噤口不言,情愿当个缩头乌龟,这不仅对文化多元发展大为不利,极易形成一言堂威权,更开启钻营拍马的门路,文化界相传的「三七分帐」流言竟牢不可破,可知事态严重。

最恶劣的是审核权皆为同温层中人所掌握,自家选手兼裁判,补助款都流向特定圈子。不相干的优秀文化人,捧着破饭碗,在艰困之际求文化部门济助,所得连度日而有所不足。反观特定人士,以此为金饭碗,视「文丐」为荣耀,大言不惭、沾沾自喜,却鲜少有优秀作品诞生。

当蓝白奋起删削,既得利益者不甘权益受损,窜跳而出扬声抗议,威胁罢免,细察这些人的颜色,有几个不是被油水喂得脑满肠肥、被保护得舒适的绿蠵龟?

为维护既得利益,违背良心、卖力演出,但他们不会提到政治正确的浮滥作品如何占据高额补助,也无法激起阅听大众的关注;他们更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创作难题、优化创作,只专心迎合执政党的宣传诉求,大发昧心之论,配合盲目攻击在野党。

在文学艺术已逐渐边缘化的台湾,当一个「文丐」,有时是势所难免,毕竟,作家也必须先填饱肚子才能安心创作;但肚子虽不争气,骨头还是得争点气的,最怕的是「文丐」之不足,更进一步堕落成「文娼」,将人格、品格、骨格、气格一并出卖,成为道道地地政府的文化打手。

「文丐」因故不得已而乞食,犹可自存风骨,尚属可悯可恕,但「文娼」一概尽弃,这是可耻兼可恨了。「文丐」滋多,犹可藉合理的补助扶翼,斯文尚能赖以维持不坠;但「文娼」寖多,就是文化的一大浩劫,无可救药了。(作者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