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子镇墙子路村长城脚下走花会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王洲

2月24日,元宵佳节,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一年一度的民间花会活动再次上演。“总督官”精神抖擞地打一杆小旗引路,紧随其后的是龙门旗,横幅上写着“墙子路民间花会”七个大字,后面五颜六色的龙旗随风飘舞。12档花会依次登场,原本平静的小村庄沸腾起来。

今年的表演队伍由墙子路村和相邻在北沟村共152名村民、12档节目组成。表演者个个精气十足,纷纷亮出绝活:气势恢宏的舞龙舞狮、刚健热烈的大鼓、引人发笑的小车会、动作灵活的高跷……这些表演让群众大饱眼福,点燃了村民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情。现场欢呼声、掌声不断,喜气盈盈、热闹非凡。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活动开始前几天,就不断有北京市里和密云城里的居民打电话询问花会是否举办,这项活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活动当天,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以及摄影爱好者、抖音博主出现在行进的队伍中,为传统民俗增加了一份时尚新鲜感。

表演者老幼相差60多岁

据墙子路花会“督官”蔡波介绍,表演者当中年龄最长者已79岁高龄,这位名为鲁广生的老人参加过10多次花会表演,一直在“吵子”的队伍里专注演出,而最小的表演者仅12岁。表演高跷的孩子们都很年轻,其中今年读高中的鲁明昊是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参加演出活动。鲁明昊妈妈负责“训练”高跷队伍,她说,孩子们第一次走下来全都累哭了,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后来又抹干眼泪接着学。“音乐”档花会本是5位老人的节目,但因1人无法参演,村里的一位少年披挂上阵,参加到演出队伍中,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轿子坊”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才的孙子。

队伍中,可以看到十多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踩高跷、表演二鞑子摔跤、舞狮,墙子路花会的生命力在“00后”、“10后”当中得到传承。

多民族融合形式的表演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墙子路花会传承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90年代村里关于花会活动的记录中,还未出现“音乐”和“腰鼓”这两档花会。可见花会的“会档”组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不断“自我生长”。

“音乐”会档起源于清代末期,当时专门为祭祀、庆典、婚丧嫁娶演出,出现在花会当中并不多见。而“长城腰鼓队”是北沟村组织的一支队伍,表演者均为女性,她们身穿红绸彩衣,腰挎小鼓,边敲边舞,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展示了长城脚下村民的威风。

墙子路民间花会呈现如此丰富的形式,与其边关重镇的历史地位不无关系。明清以来,来自天南海北的驻军和商贾曾使这里繁盛一时,而他们的后代落户居住于此。这个800多人的小村子,竟然有着46个姓氏,除了“王”“赵”“蔡”这些常见姓,也不乏“琚”“屈”“荣”“翁”这类少见姓氏。这一方村落的开放、包容,令五湖四海的民俗习惯在这里实现了交汇、融合与绵延发展。

福满京城,春贺神州。墙子路花会活动持续两个多小时,在村民的欢声笑语中,营造了欢乐、喜庆、浓烈的节日氛围,热热闹闹地开启了新一年的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