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摆正角色

(图/本报系资料照)

国会改革释宪案将于25日宣判,朝野和学界对于结果看法不一,多数仍认为大法官不可能全盘否认在野党联手推出的改革法案,然而,如果此次判决和死刑释宪般一样「包藏祸心」,无法符合国人期盼国会改革的希望,大法官沦为「麻烦制造者」,反而制造社会更大的政治对立。

国会改革法案从立法院送进行政院、总统府后,连上路施行都还没有,宪法法庭就一路对府院所提释宪案开绿灯,甚至超速作出暂停执行的假处分。蓝白联手通过的所有法案几乎都注定是白忙一场,现在宪法法庭宣布要赶在7名大法官卸任前作出判决,并不令人意外。

民进党食髓知味,在总预算案因原住民禁伐补偿金未编足预算卡关后,又想用释宪来解决,但7名大法官10月底卸任,赖清德新提名的人选又因争议过大遭立院搁置,朝野毫无共识下,立院陷入空转,就算天天上演甲级动员,也是闹剧一场。

民进党不接受「宪法一中」,却把释宪当成政治工具,说穿了就是看准现任大法官政治立场偏绿,例如民进党的神主牌「废死」,释宪变成挺废死和反废死两派都无法接受的结果。宪法法庭不少判决挨批假人权,大法官的公信力面临民意质疑,归根究柢就是被民进党政治操弄所害的。

大法官的角色究竟应是维护法律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维护者,还是解释法律,让法律跟着时代变迁的社会推动者,法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看法。但大法官不应是立法者,宪法法庭更该尊重立法院的决议,否则行政权滥权扩大将侵害民主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