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自贸区规模化的启发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8月起大陆陆续推出「改革开放试验田」计划,18日首先定位深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天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26日宣布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和黑龙江6个省区新设自贸区名单,将于月底揭牌。
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深圳从早期的经济特区发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之一,如今再成为示范区,崛起的天花板不断提升,将与国际一流城市看齐。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起,大陆自贸区布局历经四轮提升,从「一枝独秀」、「群雄并起」再到「遍地开花」,18个自贸区规模化矩阵业已成型。
在大陆新一轮「摸着石头过河」试验中,深圳与上海你追我赶,已成双轮驱动态势。在其背后,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和自贸区矩阵的庞大带动效应。从极点到片区,「试验田」将以开放促进改革,在制度创新上为大陆全域提供更具规模价值的可复制经验。
大陆这次布局自贸区,首次涉及沿边地区,并实现了对沿海省区的全面覆盖。从功能上而言,各自贸区分工不同、因地制宜、各有侧重。黑龙江对接俄罗斯和东北亚、山东对接日韩、广西对接东协。旨在充分拓展开放新方向,挖掘美国以外的新市场潜力。从区域协调发展层面而言,沿边地区的首次纳入,也有利于缩小改革试点内外,因战略和政策不同而形成的区域发展差距,向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开放的目标迈进。
贸易战进入持久拉锯阶段,大陆密集加码对外开放政策,是向全球传递明确的持续开放信号,展示捍卫全球化的形象和决心,以此对抗保守和单边主义。另一方面,按部就班扩大开放,也显示出大陆以既定节奏专注自身发展问题的战略定力。
沪深两地及自贸区矩阵的成长背后,是大陆积极稳妥、敢闯敢试,在前进中循序渐进总结经验、克服难题的发展逻辑。大陆建政70年在即,两岸生活方式与制度各自发展,大陆崛起背后的发展逻辑值得台湾反思。
事实上,台湾与星港类似,对缺乏资源和腹地的浅碟型岛屿经济体而言,自然禀赋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以对外开放、提升竞争力带动成长。局部松绑、先行先试,单边主动推进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创新,从而提升全台经济动能,建立高度自由化经济体不失为突破当前「闷经济」的一条重要路径。
加工出口区的开放特区政策,曾创造台湾上世纪7、80年代的经济奇迹,但如今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大陆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已是「遍地开花」,台湾自贸区成效几乎为零。
「自由经济示范区」是马英九政府于2012年提出的方案,属「黄金十年」一部分,2013年8月启动第一阶段计划,几乎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同时。第二阶段需立法院通过《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但法案最终折戟立法院,民进党执政后,自经区更形同虚设。几个月前,韩国瑜提出恢复自由经济示范区政见,立即遭到蔡政府和绿营围剿。究其本质,仍在于民进党当局执意在贸易战中「联美抗中」选边站。对台商而言,大陆持续密集扩大开放政策,若能剑及履及生效,回流台湾的意愿和程度就可能降低。美国、大陆、东南亚和台湾4个台商主要市场,大陆仍将维持可观的吸引力。
任何公共政策,包括自由经济示范区,都不可能完美,都有调整的空间,重点在台湾需不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需不需要进一步成长。所谓自由经济示范区,精髓就在自由和示范,通过小范围不断试错,总结经验,修改除弊,才能创造前进的空间。
台湾只有蓝绿对抗、无休无止的争论和抗争。攸关民生的经济和产业政策长期被政治意识形态遮蔽。拚经济喊得震天响,执行力却乏善可陈,发展淹没在政治动员中,一次次错失客观理性讨论的机遇,长此以往,台湾经济后果堪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