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竹合并 统筹分配款是关键?背后还有这问题

图/今周刊提供

竹竹合并升格箭在弦上,新竹改制直辖市确实有提升治理规模、强化产业发展等效益,但是,升格背后牵涉的国土均衡发展、地方财政分配等诸多议题,中央政府更不该轻忽。

希望这样的决定,能够促使各在野政党停止政治操作,让大新竹升格有助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提升区域治理效率的讨论,回归正轨。」12月27日晚间,新竹市长林智坚宣布不会参加2022年「大新竹市」市长选举,希望促成朝野加速修法,让新竹县、市赶在2022年9合1选举后合并升格为直辖市。

新竹市是在1982年7月1日,正式与嘉义市各自脱离新竹县、嘉义县管辖,升格为省辖市。当年台湾省政府是因「两市位居交通要冲,工商繁盛,地方上久已要求升为省辖市,且人口数符合《市组织法》第4条,超过20万『得设置』省辖市的规定」,同意两市升格,并报请行政院核定。

回顾当年研议升格省辖市阶段,省府与行政院考量的是县治选址、省市财产划分、改制预算等,却忽略新竹与嘉义县市本属共同生活圈,改制虽有利省辖市争取预算建设,却让交通、环保等县市必须共同承担的施政项目事权分散,降低行政效率,例如嘉义市殡葬园区联外道路多年悬宕未理,就是县市并存的负面效应。而事权统一,正是新竹市长林智坚倡议合并升格的重要主张。

新竹市与嘉义市升格省辖市,也形同掏空县内最精华地段,限制新竹、嘉义两县发展,新竹县竹北一带受惠于科学园区与高铁站加持,逐渐发展成为县内核心;失去嘉义市的嘉义县,近年工商建设发展有限,县府财政备受挑战。

拚「事权统一」易治理

非直辖市忧资源遭剥夺

然而,根据现行《地方制度法》,县市合并只有「升格为直辖市」一个选项,但嘉义县、市的人口数与产业结构未必符合升格条件,民进党立院党团这次主导修法不应只为竹竹合并升格开路,却选择性忽视嘉义县市依旧分治、以及另一个省辖市基隆市的状况。

除了行政效率,林智坚主张竹竹应合并升格的理由是资源分配不均,因为大新竹创税金额排名全国第5,但统筹分配税款却是全国倒数。

统筹分配税款:所得税、货物税之10%+(营业税总收入减除依法提拨的统一发票给奖奖金后)之40%。

依据现行《财政收支划分法》,直辖市、县市、乡镇市是按各自定位,「分食」固定比率的统筹分配税款大饼,目前是以将总额61.76%分配予直辖市,24%分配予县市,8.24%分给乡镇市,在「直辖市多、县市寡」的分配原则下,对创税能力较佳的新竹县市并不公平。

检视2020年度各地方政府获分的统筹分配税款金额,各直辖市获得的统筹分配税款确实明显高于县市,高科技聚落集中的新竹县市合计获分约86亿元,不仅远远不及6都水准,甚至还低于彰化县,不难理解为何大新竹有近6成民意支持合并升格。

然而,大新竹期待合并升格能增加资源,其他县市也势必担心在财政分配上遭边缘化。因为当竹竹合并议题浮上台面后,人口超过升格直辖市125万门槛的彰化县也有意申请升格,一旦台湾同时存在8个直辖市,依《财划法》获分较高比率的中央统筹税款,非直辖市恐面临更严重的资源稀释、公部门人才外流困境。

「若竹竹合并为直辖市,统筹分配税加补助款势必会增加,但『饼』就是那么大,一定会有人减少。」台东县财政及经济发展处副处长叶正鹤,坦率说出非直辖市的焦虑。嘉义县选区的民进党立委陈明文也提醒,合并升格不应变相掏空非直辖市,建议全国皆比照直辖市采行二级政府制,拉近城乡落差。

专案计划性补助有效?

无法完全取代自有财源

对于地方焦虑,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提出,依据《地制法》第87之3条规定,透过专案计划性补助等方式,缩小直辖市与非直辖市的差距,县市资源与建设「只会多、不会少」。

《地制法》第87-3条:县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时,其他县市所受统筹分配税款及补助款的总额不得少于该直辖市改制前。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