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问成为稀缺能力
菜市场里阿婆削荸荠,指甲盖儿大的紫皮旋着落地,露出雪白的脆芯。别说荸荠了,就是苹果,我也削不出那一长条转着圈的皮。
似乎身边的同龄人,动手能力好像都比较一般,可能是现在有太多现成的东西直接递到嘴边了吧。就是点个外卖,各个 App 都能精准推荐“微辣少葱、不加香菜”,用户无需思考,只需机械地点选。问题是,一旦没了选择,多数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几天看到不少人在玩 deepseek,憋了半天才输入一句“要一个幽默的段子”。这种“提问失能”的窘境,像极了我那台老收音机,调频旋钮生锈,总在关键时刻滋啦作响。不是笨,而是被现成的答案惯坏了。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仿佛天生带着这种“系统漏洞”。
上学时,老师敲着黑板说:“这个公式期末必考!”要求大家反复练习、死记硬背。如今,算法直接将答案推送到视网膜,几分钟便能生成三千字行业分析,连参考文献自动编号。我们早已习惯了把问题当钥匙,轻轻一转便能打开答案的大门。可到需要自己动手时,反倒像突然被抛进语言荒漠,捧着“写篇好文章”的空碗,连 AI 都懒得施舍一句有效回应。
想起老茶馆的说书人,手里醒木一拍,故事便现成了,听客们只管嗑瓜子喝老茶。某知识平台的一项报告显示,80% 的用户购买课程后从未完成学习,却收藏了若干份“干货秘籍”,误以为收藏夹里的答案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当真正面对空白文档时,却连基础提问都变得艰难。在弹幕文化和语音条里泡久了,语言能力也逐渐碎成了无法拼装的零件。
语言这事,原该像水葱似的鲜活水灵。可现在的对话,倒像是晒蔫的菜叶子。与朋友夜谈少了"王家卫电影里的雨到底有什么讲究",多了满屏乱窜的熊猫头表情包,年终总结靠"复制-改写-降重"三件套,明星网红复制粘贴的道歉信比菜场捆葱的皮筋还齐整。想起小时候,蹲在弄堂口,拿放大镜烧蚂蚁,能痴缠整个下午。而现在,短视频里刷到“五分钟读懂相对论”,手指比逃命的蚂蚁还慌张。数据显示,用户平均划走晦涩内容的耗时仅 1.2 秒。
我们习惯了即时反馈的碎片交流,再难组织完整的思维链条。每当在设计师简历上看到“精通 Sketch、PS”,总感觉有点好笑,就像在相亲平台上看到“爱好:读书”一样不靠谱。从小学课堂举手前纠结“这个问题会不会太蠢”,到职场中把“明白了,我再想想”当成保命符,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层层认知枷锁。
有朋友提到,自 AI 发展并进入大众视野以来,"如何提出好问题"的搜索量增长了 340%,但相关回答收藏率是阅读量的 7 倍。就像买了健身卡就以为自己拥有了马甲线,实际上提问肌肉正在悄悄萎缩。每次看着输入框里规律闪烁的光标,都会意识到,我们已成了顶级的信息消费者,却退化成了笨拙的知识生产者。或许我们该像重启路由器一样,定期断开即时反馈的诱惑,放任问题在思维缝隙里疯长。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保持思考能力就像在湍急河流中练习憋气。每当我们习惯性地点开“换一批”时,也许该偶尔切换到手动模式,拨开算法投喂的信息糖果,主动输入,看看思维能走到哪一步。我们这一代人,活像站在自动贩售机前的小孩,硬币叮当响,却忘了如何摘枝头的海棠果。与其抱怨时代的便捷,不如学学灶台上的砂锅,慢慢炖煮,让时间的沉淀缓缓溢出。
来源 | 呆呆有理(ID:daidaiul)
作者 | 呆呆本人 ; 编辑 | 虾饺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