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的中日关系

(图/新华社)

10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当选,表达了希望双方相向而行,全面推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10月3日石破茂首次国会演说呼应发展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并强调将加强两国各层级沟通,但他也指出两个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其一是中国强化在东海、南海以武力改变现状的行为,导致日本高度戒备。8月相继发生中国军机军舰侵入日本领空领海事件,日本表达严正抗议;9月中国试射洲际弹道飞弹,却未提前通知日本,造成紧张,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表达不满并直言「短期接连发生这些事件,让人感到强烈的危机感」。

其二是918事变纪念日当天,深圳日本孩童上学途中遭刺杀。中国称此属个案,并强调保障外国公民的安全。但6月苏州才发生日本母子校车遇袭受伤事件,舆论认为这些「偶发事件」反映浓厚的仇日情绪,并非是个案。这波反日浪潮升温是从2023年8月福岛核电厂废水排放争议开始,中国政府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引发民间抵制日货、骚扰在华日人等纷争,使两国的政治紧张持续发酵,蔓延到经济和社会层面。

尽管如此,两国并不希望关系恶化,2023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5周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互致贺电,两国外长也呼吁推动中日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展开多层级对话。同年11月16日旧金山APEC峰会,两国同意设立中日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两国领袖峰会习主席与岸田首相再度确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联合声明》的意义,强调着眼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

不过,中日分歧仍深植于历史记忆、领土争端、安全战略和经济竞争等结构性问题。中国虽加强整治网路的极端仇日言论,试图降低社会敌意,但深圳日本孩童的悲剧显示,两国紧张关系稍有不慎就可能加剧,欲彻底扭转敌对螺旋,需要整个国家社会更多的善意来降温。

《日经亚洲》统计,2024年在华日本企业比2012年少9.4%,日籍人士也从15万减到10万人,主要是两国紧张关系导致经济与安全环境恶化所致。自2012年反日大示威、2014年实施《反间谍法》以来,至少17名日人遭到拘押,日企也不愿派人赴中;加上疫情后中国经济成长前景不明,日本制铁、藤仓等指标企业纷纷缩减在华业务。

中日皆理解严峻的政治对立正在加剧双边经济互动的风险,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直言,当前中日关系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9月20日中国重启日本水产品进口,10月9日王毅与日本新任外相岩屋毅通电,显示双方努力透过多层级对话协商,持续改善关系。

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尽管两国改善关系的过程中充满紧张与阻碍,但只要不停下脚步,仍会朝向和平稳定前进;两国需在幽微曲折之处,努力做出细腻的风险控管、建立互信,方能避免对立情绪再次恶化。

借鉴中日关系发展,两岸固然有着难解的政治分歧与磨擦,双方理解与互信不足也常产生龃龉,但正如今年2月金门事件的经验,两岸犹能透过务实沟通解决争议。面对全球冲突升温的时代,维系区域和平稳定繁荣,两岸领导人责无旁贷。笔者深信,纵使道阻且长,仍需跨出改善关系的步伐,延续推进正向交流的动力,也要在每一次对话与互动上留下更多缓冲空间,促进良性循环,如此互利共荣的两岸关系必然行则将至。(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