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文物科技拟真 复原商代

唐际根说,考古学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要朝地底下挖,但挖出来的东西如何断代?过去只能凭借古籍记载、材质纹饰,判定其年代。现在利用高科技,复原旧器物来比对,做法日新月异。比如他就将「羌人」的骨头送到美国去做同位素分析,比对西北甘肃、陕西的「羌人」遗骨。

羌人身分 学者有歧见

商代甲骨文大量记载,祭祀「用羌人」,而殷墟祭祀坑又挖出数量相符的无头人骨。唐际根认为「羌人」的定义,应指商王征战掳回的战俘,而非奴隶,「杀奴隶会降低生产力」。这项研究,让学者对商朝是否为「奴隶社会」产生歧见。

唐际根强调,两岸殷墟考古已经分为三大方向,第一是甲骨文字判读,其次是从文字对照历史,考察商代文化与社会风俗。最后则是结合各种出土材料,把文字的考释与各种背景结合,复原商代所有的文化。就如商王政令如何推广、贵族掌握官职、庶民手工技艺、蛮族交往情形,可以做的方向非常多。

台湾没有殷墟这种实地考古坑可判定,学者将高科技用于扫描甲骨拓本、处理图片、排版甲骨文字,电脑能高速处理中文跟图像,加上网路发达,各种学术交流瞬间可达。中研院和大陆社科院历史所的网站,就是学术专文、论文的集中发表地,几乎每天更新文章。

黏合甲骨 上博有绝技

上海博物馆青铜部研究员葛亮说,光是作甲骨拓片、缀合破碎甲骨,现在就和以往差很多。以往缀合甲骨残片,只敢试拼,不敢真的黏合,如今上海博物馆用特殊黏着剂缀合,黏剂能卸除,也不会损害文物。

像台湾学者李宗焜专研甲骨「墨迹」,葛亮说,甲骨上的「墨迹」经历千年,多半已磨损。上海博物馆就有一片字已模糊难识的毛笔书迹甲骨,未来将利用红外线仪器判读上面的文字

目前,透过数位显微镜、高画质摄影镜头、专业扫瞄仪器,几乎已能做到360度保留甲骨实物上的所有细节、讯息,这些新材料未来可代替第一文物,哪怕日后甲骨粉碎了,还有可替代的「第二文物」可供学界研究。

全球残片 靠3D再组合

葛亮认为,以往只有掌握甲骨实物者才能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研究条件进步,新式著录、数位材料的整理公布,也等于提供各家更多研究管道,对推动学术研究很有帮助。未来甚至有可能透过扫描甲骨文,让电脑学习认字、辨字。

另外,河南安阳地区一所大学,已经在尝试运用3D技术,将甲骨文字排版组合。最终目的,希望线上缀合甲骨残片。根据目前两岸甲骨文学者的理解,甲骨残片散佚全球,如果能3D成像,便可以把全球残片筛检组合,日后由电脑组合,对解读甲骨文有莫大助益。

(六之五)

小灵通-科技在考古的应用

过去学者一直认定,夏商周三代均属「奴隶社会」,即国家生产力全依赖在最低层的奴隶身上,奴隶主拥有奴隶的人身与经济生产力。

大陆学者唐际根利用同位素等科学分析,商朝殉葬坑的「人牲」实为羌人,应是商朝征战而得的俘虏。也就是说,这些死者不是奴隶,而是战俘。

再配合殷墟手工作坊的发掘,有浇铜、作陶、鞣皮等专业工匠。如此从科学上分析,商朝是以族氏为主要组成的等级发达社会,不见得是完全的奴隶社会。这是利用科学证据,反推考古人类学的方法。(洪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