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侬,凭什么一年卖出上百亿?
我前几天到江苏逛了一家非常知名的奥特莱斯,被它的规模和人流量震惊到了。
规模巨大,几乎所有知名的国际大牌和户外运动品牌在这里你都能找到,而且价格也便宜。
但是人流量巨少。
一些大牌店里,往往只有我一个人在逛,试个衣服四五个店员围着我转。
那场面,吓得我是落荒而逃。
疫情之后,大家好不容易自由了,各种运动也火了起来,满大街都是穿着紧身裤蹬自行车的,连街溜子都成了Citywalk反复刷热搜,运动装备按理说会是一个很好的生意。
但,这个世界什么都讲,往往就是不讲理。
看看今年这些传统运动品牌,生意那个差啊。
前有国货巨头股价开年连连跳水,后有阿迪耐克门庭冷落销量大跌,货卖不出去,让很多传统品牌把新零售搞成了库存危机,22年的新款还屯在24年的库里呢。
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呢?
因为兴趣,本身就是个奢侈品。
飞盘去年有多火,今年就有多凄凉,多少商家打骨折白送都没人要。
流行都是一阵一阵的,做兴趣生意,难就难在怎么让人保持住兴趣。
什么萝卜刀、盲盒手办,都是一个道理。
很多时候消费者一时兴起,激情下单,都是冲动消费。
产品买回家,新鲜几天,很快就会快进到“婚后牛夫人”环节。
没人一起玩,没有圈子交流心得,突如其来的兴趣很快也就消散了。
消费者三分钟热情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兴趣生意根本没有复购可言。
既然难点是一样的,谁能克服,谁的日子就好过。
果不其然,各大国际运动品牌业绩都不及预期,整个行业都陷入困境中,出现了一个显眼包:
它就是号称法兰西胖东来、遛娃圣地、直男乐园、迪士尼亲表弟——迪卡侬。
今年,迪卡侬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日子好过的有些离谱了。
在23年,迪卡侬在我国的营收突破百亿,被称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没有之一。
1
相比别的运动品牌,又是请体育明 星 代言,又动不动开旗舰店,迪卡侬真是要多直男有多直男。
在产品包装上,迪卡侬堪称环保仙人,主打轻包装,一个纸袋就是最高礼遇。
作为脸面的门店也是一样,别家搞的叫旗舰店,他们搞的叫运动超市。
虽然这几年迪卡侬的门店也在升级,洋气了不少。
但依旧跟我们山东的特产"好男人"一样,那么高的货架像山东男人一样高大,那么大的空间像山东男人的胸膛一样宽广。
那么粗犷,却又那么贴心,主打一个经济适用。
同时,迪卡侬在品牌营销上更是抠门,别的品牌好歹打打广告刺激一下消费者,迪卡侬就不一样了,他不允许消费者受一点刺激,不信想想,你看到过迪卡侬的广告吗?
品牌调性,确实非常张飞。
但是直男也有直男的好处,直男知道你爱玩呀。
所以,迪卡侬的每家门店装修成什么风格不重要,但是一定会留出至少15%的面积,专门作为消费者体验区,试用品管够,让你敞开了玩。
你以为这是用户体验区,其实是兴趣反应堆。多少人玩嗨了一买就是全套。
门店调动顾客兴趣这不难,那如果顾客离开了门店呢?
千万别以为迪卡侬的泼天富贵,是运气。
其实人家玩的是张飞绣花——细着呢。
很多人不知道,迪卡侬逆势增长的关键,就是因为它能够在消费者离开门店之后,还能陪你继续玩。
一个冷知识,迪卡侬偷偷建成了一个可能是全国最大的隐形运动俱乐部。
靠的就是两个字:私域。
只有把顾客拉到私域里,当朋友一样处,变成你的运动搭子、健身同好、甚至是打卡机器人,让你一想到运动,就想到迪卡侬,一有装备需求,第一反应就是迪卡侬,这才算成功。
那么,他们的私域怎么做到让顾客对运动欲罢不能的。
2
迪卡侬的第一步,叫做“把人按兴趣分类”。
怕你一个人玩不起来,迪卡侬搞了个赛博运动俱乐部帮你找搭子。
每个迪卡侬门店都用企业微信建立了私域社群,在传统的会员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兴趣群”。
运动群并不是大锅饭一勺烩,所有人乌泱泱都在里面。
而是根据不同运动,分成了各自独立的小群,有跑步、骑行、羽毛球这样的大众运动。
同样也有陆冲、桨板、路亚、马术这样的小众运动兴趣群。
包含的种类非常之多,总共有80多种。
可以说,再小众的运动,迪卡侬也能用群帮你定位到同城的运动搭子。
大家平时在群里聊天吹水,晒晒成绩和装备,周末了约一场球赛,气氛也到了,复购自然就来了。
迪卡侬不仅让用户相互交流了起来,还为自己打造了一条,外科手术级精准的定向营销渠道:
平时迪卡侬在群聊里,会针对不同的运动打定制化的广告。
比如,骑行群里没事就发点自行车的护理技巧、骑行的正确姿势、如何避免运动损伤等等骑友们 喜闻乐见的话题。
如果是自行车上新,或者是出新配件了,这些内容发到对应的群里,其实大家不会觉得是打扰,因为这是大家的兴趣所在,属于有价值的信息。
这点非常重要。
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而广告,放对了地方就是科学种草。
不过,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拉群只是迪卡侬的第一步。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进了群就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潜水围观不聊天,更不敢约人出来玩。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E。
所以,迪卡侬还安排了第二步:
每个迪卡侬的兴趣群里,都有一个“运动大使”。
这些大使在工作中需要负责的KPI,并不全是销量,而是考核他们所负责的运动品类,活动办了多少次、用户参与的多不多、评价好不好。
有没有真的带消费者玩起来。
他们是真正在“售卖运动体验”。
整个23年,迪卡侬组织了数万场不同规模的运动打卡、体验活动,带动全国几十万人次参与。
比如在广州猎德的迪卡侬羽毛球运动群,每周都会有两场约球局。
群里报名,运动大使选一个场地,最后到点来就可以。
这对i人来说,算是非常友好了。
关键是氛围,人都是被带动起来的,平时看到这么多人热火朝天的玩,也会联想到自己也别懒着了,动动吧。
消费者一运动,迪卡侬就成功。
回归第一性,一家运动品牌销售的到底是什么?
是把装备卖给消费者吗?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营销理论:
JTBD (jobs to be done)
消费者想要的从来就不是一把电钻,而是一个在墙上的洞。
消费者想要的也不是羽毛球拍,而是打球时带来的运动体验。
一家运动品牌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售卖运动体验。
让更多人运动起来,这是一件正确但困难的事,想做好,并不容易。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拉群很简单。
但是让群里的人动起来,出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准确的玩起来,这是一项非常庞杂的工程。
对组织者的要求非常之高。
最初,很多门店自发性的尝试过用微信建群,但随着人数增加,各地门店的群又很分散,管理变得困难且混乱。
有人带十个人走两百米坐车,都能带丢一半。
闹着玩无所谓,但是商业组织追求的是标准化和确定性。
于是迪卡侬借助企业微信做了非常系统化的运营建设:
迪卡侬的运动大使也是店员,平时负责门店的工作,还要负责运营私域,组织活动、做海报。
单纯靠个人很难把社群的运营品质做高。
迪卡侬是怎么办的呢?
他们内部把这个叫做“总部指导+区域自助”,用数字化工具给一线减负。
具体来讲,迪卡侬总部有个社群运动中心,会定期结合时下的热点,给门店提供各种活动方案。
文案素材都是现成的,门店只需要通过企业微信群发出去就可以。
此外,总部也有每月推荐一个新运动,这样的固定运营动作,来帮助门店拓品类。
如果门店有自己的想法,想组织一个自己的活动。
在店员的企业微信中还有资料库,接入了各种内容素材、海报模板等等。
想做什么,选个模板往里套就好,能够保证质量和专业度。
这样的自主性,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国家实在是太大了,比如,无锡刚办完马拉松,那段时间无锡的消费者就对长跑装备很感兴趣。
而在沈阳,钓鱼佬占了大流;在海南,大家主推的是冲浪;到了哈尔滨,就是滑雪的好时候了。
大家各玩各的,需要的内容那也是定制化的。
这些,迪卡侬依靠企业微信的数字化工具做了非常系统的建设。
同时,部分门店的优秀社群运营经验,也会被总部梳理成标准作业程序(SOP),通过企业微信推广到全国其他门店。
迪卡侬深耕私域的效果可以说是相当拔群。
前不久,迪卡侬拿出了一个数据:
他们的营业额,75%是由长期消费的会员带来的,其中老客复购占到60%以上。
别人叫用户粘性,迪卡侬是用户毒性,一次尝试,坠入迪门。
迪卡侬通过企业微信积累下来了超过1000万的消费者,而且这千万私域顾客的客单价,是普通会员的三倍,甚至通过一个私域用户,还能撬动他周边亲朋好友的连带购买。
3
很多人一看到私域,就想到当年的微商拉人头、发红包、打广告的初级玩法,觉得加上顾客的微信,那就是私域了。
只能说,这是摸到了私域的脚后跟,离入门还远的很。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私域运营”?
本质上,就是要做好一件事:
DTC(Direct To Customer)
直接面对消费者,直接服务消费者。
其实,做私域并不只有迪卡侬的这一种方式。
企业微信作为最典型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私域工具,涌现出了相当多私域做的好的品牌和案例。
我把它们总结为了新私域运营的“四大门派”:
首先是服务型。
一些高客单价的赛道,比如汽车、医疗、家装,特点非常明显,客户有钱,但是数量稀少。
所以必须得伺候好了。
起码你得是个一对一专属顾问,或者是一客一群,提供专属的定制服务,才对得起消费者花的这么多钱。
第二种流派,是福利型。
有些高频低价的消费品,本身消费的门槛就没那么高,一些让利的打折活动就能很好的刺激老客复购。
比如瑞幸和美团,他们企业微信的社群,基本上就是福利官的设定。
今天五折,明天满减,后天神券,偶尔看到大额优惠,很容易调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第三种流派,就是兴趣型。
这个流派,突出的就是交朋友。
你喜欢啥,我就带给你什么。
你喜欢运动,迪卡侬就帮你更好的运动,私域的作用是维持你的兴趣,让你的兴趣体验的更好
通过提供情绪价值和体验价值,让顾客爱上品牌,提高粘性。
最后一种流派,是经营型。
像电商、在线教育、在线保险,这类纯线上的生意,更需要通过线上广告获客,把客户加到企业微信的私域中服务。
零售越来越卷,品牌到底应该怎么办?
要我说,还不够卷,该应该继续卷。
不是只有在店里付款的时候,才有服务。
企业的服务应该往两头继续延伸,更深度的售前和更深度的售后。
如果品牌还只是把售后理解为退换货和维修,那只能说浅了,肤浅了。
离店体验,DTC才是关键的关键。
迪士尼,卖的不是门票,是快乐本身。
同样,迪卡侬卖的也不是装备,而是运动本身。
而私域,应该是一个更好的提供服务,链接用户的工具,同样也是零售要做好的下一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