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青》21日上映 再现人民作家精神力量
人民网北京5月23日电 (郭冠华)“要想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这是《创业史》作者柳青曾说过的一句话。5月21日,电影《柳青》在全国公映。同日下午,电影主创团队走进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与北京大学师生一道就柳青精神进行了深入交流。
该片由青年导演田波执导,编剧芦苇任剧本指导,作家贾平凹任文学顾问,电影美术师霍廷霄任艺术总监。影片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青年作家柳青怀揣理想,放弃北京干部待遇,扎根农村,历经半生,书写史诗巨著《创业史》的动人故事,并真实再现了我国开展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
柳青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国人。“柳青热爱土地、人民和文学,他用一生践行这份热爱。”田波说,影片希望通过展现柳青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内核启发当下的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活出生命的价值。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认为,近年来反映作家生平的传记电影并不多,《柳青》填补了这一遗憾,它让年轻人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柳青在生命最后时刻面对朝阳表达对人民的深情,这一片段是整部电影的升华之笔,将主人公柳青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回顾了青年时代在北大中文系求学时严家炎教授对于柳青和《创业史》的解读。张颐武表示,柳青的一生是在为中国道路树传立碑,共和国的艰辛探索和柳青本人的崎岖经历投射在一起,更体现了新时代朝阳诞生的不易。电影《柳青》展现了柳青的精神力量,也让观众从他身上看到中国道路和中国气派的来路。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李超宇的博士论文题目正是“农业合作化与文艺生产”,他表示,电影很好地把握了柳青作为文学创作者和农村地区领导干部的双重身份,也通过丰富的电影元素刻画了柳青驻村十余年心态的变化,是反映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上乘文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