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學鬧教改?「入學自由」造成的教育不平等

今年4月,法国发生多起「占领学校」的抗议行动,主要是针对马克宏3月所签署发布的大学改革法案。 图/路透社

4月12日晚上,法国巴黎晚间10点,警方对巴黎第四大索邦大学(la Sorbonne)里面抗议的学生进行疏散。这场学生发起的占领运动,是为了抗议政府所推动的新「大学改革」(la réforme de l'université)。

法国总统马克宏在3月8日仿效美国总统,直播签署「大学改革」的法案。该法案叫做《学生指导和成功》法案(Loi d'orientation et de réussite des étudiants; ORE),也叫做《高等教育过程》(Parcoursup)——该法案2月15日先在议会通过,马克宏签署后解释:

马克宏说的「个性化」方式,法文是「de manière personnalisée」,有一点要大学依照各自的调性筛选、「case by case」的味道。此一改革将大大改变原先的入学制度,今后每所大学为了筛选学生,可以设定各自的选择标准,进而引发「大学教育不平等」的争议。

对于马克宏而言,大学改革是必须的,这场全国学生抗议运动只是一场被煽动的暴乱。在这些争论中,必须重新把法国大学的理念与制度做为议题探讨的核心。

巴黎楠泰尔大学(Paris Nanterre University,也译巴黎第十大学)校内的海报——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在这次学运中被涂鸦。涂鸦的字为:「自由不是去追求来的,而是去创造的。」 图/美联社

▌升学兵分两路:「统一会考」与「大学校独立招考」

法国的高中生会在6月底学期结束之前参加「高中会考」(le baccalauréat),不过考生们必须在1月至3月底左右使用「高考后之录取学制」(Admission post-bac; APB)的网路系统,先在网路系统上填选志愿申请大学,最多可有24个选择。

7月初会考放榜后,考生就可以依据之前在网路上填写、并且获得录取资格的志愿名单中选择,在法国的9月和10月份入学季节时去申请上的大学(l'université)报到。

除了透过统一的会考升学,目前的法国「大学校」(les Grandes Écoles)也有另外一个学制。和大学不同,大学校有自己的考试,或者按照高中生的分数与表现来选择。欲就读大学校还要先读完两年制的「预科班」(les classes préparatoires),接着经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入学,录取率相对较低。被录取的考生将会在大学校里学习3到4年的时间。

其实,马克宏的「大学改革」方案,就是以「大学校」的入学标准做为参考。

法国高中生会在6月底参加「高中会考」(le baccalauréat),当中的哲学题目经常被台湾媒体转录。 图/法新社

▌自由上大学?运气比才气更重要的筛选制度

事实上,过去法国的大学系统筛选学生,「地域」是优先选择学生的指标,例如高中毕业的学校或居住地在附近的学生。然后是「志愿的顺序」:申请入学时,学生必需填选最想读的大学和科系。最后则是「家庭考量」:大学将先选择已经结婚、同居,或是有抚养家属负担的学生。

照原先的法国学制,原则上大学都应接受所有的学生,这是「自由上大学」的理念。不过有一些热门的明星学校,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无法接受所有的申请者,因此才以网路系统主动筛选学生。

按照笔者过去就学的经验,在这样的学制之下,有些学生即便成绩很高,也可能无法进入他们自己想要的大学;反过来说,若一个学生的分数和表现普通,却有机会能选择很好的学校,例如学生数学不好,反倒可以就读经济或者医学方面的大学。

在还没改革的状况下,很多高中生会就读他们家乡所在地的大学。虽然也可以选择家乡以外的大学,但是录取机会相当低。以巴黎第四大索邦大学为例,系统会先选择巴黎市区的高中生,之后是住在巴黎郊区的高中生,像是凡尔赛(Versailles)、凯代尔(Créteil)等区,最后才是非巴黎地区的学生。若人数超过该地域的审定名额,系统无法解决学生过多的情况,那最后学校就请一位法警帮忙使用「抽签」方式来筛选。

法国的大学制度让考生什么都可以选,学校也不照成绩及能力审查,运气比才能更加重要。 图/法新社

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假设有一位学生「林书豪」想入学法国普瓦捷(Poitiers)最有名的运动大学,但因为住在巴黎或马赛而没有被系统筛选出来,而与这所心仪的运动大学无缘。在这样的状况下,其实无法区分申请学生的个别差异、兴趣和才能。也就是说,运动绩优的学生和运动表现普通、甚至可能表现差劲的学生,进入这所运动大学的机会完全一样。

这和台湾学制不同,法国的大学制度让考生什么都可以选,学校也不照成绩及能力审查,每位考生都有机会录取,其实在这样的制度下搞不好去龙山寺拜拜更有用——运气比才能更重要。

为何法国会有这样的筛选考量?答案很简单,法国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学生延毕或继续升学而造成在校时间延长,自3年前开始,每年学生人数增加近3万到4万多。面对学生大批涌入,大学却缺乏财力和人力资源,也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因此才需要学生筛选机制。

法国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学生延毕或继续升学而造成在校时间延长,自三年前开始,每年学生人数增加近3万到4万多人。图为2018年5月2日,巴黎楠泰尔大学学生会投票通过「无限期占领学校行动」。 图/法新社

▌「大一辍学率」超高?政府指向入学机制问题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申请医学大学、法律大学和国际关系这三个志愿,从前述的状况可以知道,考生其实什么都可以选择。当时我顺利申请到法学大学,不过那些年我身边很多同学却有人读不完、或者没通过升上二年级的考核──在法国,考上大学容易,但要从一年级升上二、三年级,却是非常困难──可能这些同学能力并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或所选择的科系不是自己的兴趣,让学生自我要求不够无法通过重要的考试,以至于无法毕业。

法国大学的问题不少,统计资料显示,大学一年级后无法继续升级的失败率非常高,比率一直持续飙升(约莫在30%至50%),是教育部的「黑数字」。为了改善情况,政府的想法是干脆实施先决条件,使这些不太想读大学、水准不够好或是部分能力不足的学生,无法申请超越他们程度的学校。

法国在1986年推出德瓦凯(Devaquet)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当时提倡各大学要改善新生素质、而应该采用择优录取的筛选标准,但随即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弹。自该计划失败以来,任何对于类似的想法皆被法国政府否决。因此马克宏的大学改革,将产生历史性的变化,让大学入学机制进入新时代。

对于所有的大学而言,现行的入学机制是令人头痛的事情。例如,在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负责大学部课程的教授解释,他今年收到了3,100个申请者,但只有700个录取名额,筛选过程需要法令做配套。

大多数的教授和大学校长觉得改革是必须的。在法国《世界时报》网站(Le Monde)上,他们发表一篇评述说:「改革法案带领着学生走向成功之路」主要是因为原本的制度——抽签方式——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制度。不过,评论也强调「该法律是必须的,但是若没有国家的支持和预算配合,就会面临挫败」。

即使考完高中会考进入大学,法国大学一年级后无法继续升级的机率非常高,是教育部的「黑数字」。 图/法新社

德瓦凯从政前是一名大学教授,他在1986年提出要让大学能够筛选学生、以及调整学费的《德瓦凯法案》,遭到强烈的反抗。德瓦凯已于2018年1月逝世。 图/法新社

▌「没几间大学被占领」:未受支持的反抗行动

然而此大学改革方案,却引发学生反弹,出现了「占领大学」的抗议运动。但是根据高等教育部的统计,4月初只有4所大学完全被封锁或关闭,分别是图卢兹大学(Jean-Jaurès)、蒙彼利埃大学(Paul-Valery)、雷恩第二大学和巴黎第八大学,其它有11个地点产生骚动。马克宏认为这只是少数学生的抗议,4月12日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时,他也说:

没几间大学被占领。

反对者的理由在于,该改革法案威胁到「入学自由」的神圣原则。换言之,所有通过学生会考的学生都有权利自由选择进入任何一所大学,也就是申请制,不该有任何先决条件或限制。

在2017年的11月份,学生工会就已经表示反对马克宏的计划。对他们而言,这新制度建立一种「虚假选择」(fake selection)。法国学生全国联盟(UNEF)——法国第二个最重要的学生工会——特别强调说:「该制度将阻碍高中生继续就读,并阻止他们进入自己真的想念的科系,甚至阻止他们读大学。」

最近法国的社会气氛充满阶级斗争的味道,法国国铁改革司机的抗议、公务人员之怒、护士、学生的骚动等等,还有警察对群众的镇压。今年4月12日的占领大学运动,本来应是充满意义和代表性——因为索邦大学原先就是1968年学生运动的大本营,今年刚好正是法国六八学运的50周年。

这样的状况是否能够再次掀起当初六八学运的精神,或是沦为没有任何主张价值与意义的纯粹发泄而已?遗憾的是,这次的学运没有当年一样的气氛和效果,甚至无法找到强烈的理由予以支持,反倒让法国人对这次学运观感不佳。

六八学运又称为五月风暴,最初是希望推动大学改革的学生运动,而后演变成要求总统戴高乐下台的政治运动。此运动也是法国思想界与社会氛围的重要分水岭。 图/美联社

遗憾的是,这次的学运没有如同当年六八学运一样的气氛和效果,甚至无法找到强烈的理由予以支持,反倒让法国人对这次学运观感不佳。 图/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