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补助学校融入部落课程 营造民族教育学习空间

宜兰县武塔国小带着学生认识烤火寮的样子,让他们实际体验如何用烤火寮煮食。(教育部提供/林志成台北传真)

教育部国教署办理「营造原住民族文化学习场域计划」,鼓励学校将课程教学结合部落传统文化,提供师生民族教育学习空间,更将部落传统风貌带进校园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并加深自我文化认同。111年度共计补助10所学校,经费1943万余元。

以宜兰县武塔国小为例,该校位于南澳乡武塔部落,致力发展以泰雅族文化为主的民族实验教育,并于2018年成为宜兰县第一所原住民族实验小学。校内许多课程皆引入部落的社区资源进行教学,包括:耆老教导学生制作小米腌肉、小米酒、香蕉饭和麻糬等泰雅传统美食。

武塔国小校长白淑淓表示,文化的保存刻不容缓,希望可以从校园出发,结合并善用原乡的人才资源,共同深耕并活化泰雅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部落文化有更深一层的体会,点燃原民文化传承的火炬。

武塔国小于111年度提出计划申请获国教署补助经费,利用部落在地资源及透过部落耆老指导,于校园内建造「泰雅文化农作园区」,包括:部落传统作物区、种树区、鸡寮、谷仓等,让学生从种植的过程认识原住民传统作物,并搭配小米酒、腌肉的课程,同步进行泰雅农耕文化教学以及饮食文化教学。

园区的营造让学生具体了解与认识原住民族文化知识、祖先们的智慧及技能,实际亲眼所见并手作体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也让泰雅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族群文化自我认同。

教育部国教署表示,学校从课程进行发想,规划对应的学习空间,并结合部落耆老、工班的智慧与量能,让社区资源与学校共同合作,将有助于课程的推动,深化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知。未来将持续推动计划,期待更多部落学校及一般学校将原民知识纳入课程,并将原民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发扬原民文化。